駱雯

摘 要:教材分析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它關系到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實施,更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新的課程改革確立了以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從教育實際出發,確立教師對教材分析的主導地位,提高教師主動分析教材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老師對教材有更新的認識。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分析教材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分析;結合實際
一、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
教材的編排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教材中的配圖、文字、練習等都有很強的目的性,因此,教師要充分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具體分析教材內容,包括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教材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點、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將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數學來源于生活,教材內容也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主題圖”為例,“主題圖”是西師版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編寫的一大特色,其意圖在于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的基本理念。內涵豐富的主題圖為枯燥的數學賦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氣息,變抽象枯燥的數學學習為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同時也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值得借鑒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主題圖”提供的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主要是給學生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因此,在該練習中,(1)還是具體通過畫虛線對應比多少,而(2)中的海豚與球的位置半抽象地展示了對應比一比,直到第(3)才是真正讓孩子觀察,將圖中的兩種動物抽象成數字進行比較,層層遞進,使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螺旋上升。
二、善于發現教材中出現的新元素
教師要善于用一雙智慧的眼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發現教材中學生未曾見過的新符號、新思想、新形式,為新元素的學習打埋伏、設預案,確保學生對新元素的理解與掌握。
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才入學不久,學生第一次見到符號“■”,雖然能結合例題中擺小棒的圖對符號“■”有初步感知,但理解不夠深。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借助肢體語言等方式對該符號進行講解,使學生有數的“分解”意識。這里理解到位了,習題中再出現■“■”等,學生也容易解決了。
三、聯系新舊知,為后繼學習打好基礎
教師要深入理解和鉆研教學大綱,熟悉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了解教材的各個部分在整個學科、篇、章或課時中所處的地位,承前接后,既要練習學生的既往知識,又要為學生的后繼學習打下基礎。例如,教材中“小數的意義”這節內容,通過分析教材,教師要認識到:要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可從分母為10的分數著手研究,這也是進一步教學小數性質、比較小數大小的規則、改寫大數的方法的基礎,而學生早在三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小數,初步了解了小數的意義,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屬于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意義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系,到學生五年級時會逐步認識到:小數的意義是分數意義的一環,從而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有一個較完整的脈絡。
四、結合實際,完善教學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是課堂的靈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停留于對教材的鉆研,還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通過研究學生,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包括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思維障礙,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深廣度,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興趣愛好,將學生學情與教材分析結合起來實施教學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加工、處理,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例如,西師版教材四年級下冊中,教材的安排是這樣的:五單元——小數的意義、六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七單元——小數的加減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較系統地學習有關小數的知識,交換了六七單元的順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材提供的“你知道嗎?”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諸如數學家的故事、數字起源、數學應用等小知識,借助數學科學的文化價值,把蘊含在數學課程中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加以挖掘與提升,讓孩子們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以及價值觀上得到全面和諧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而新教材又為我們提供了實踐這些教學理念的機會。我們應樹立“帶著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思想,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教材統整的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才能避免學生成為教材的被動者和吸收者,從而成為學習主人,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賀偉.多媒體讓小學數學課堂綻放異彩[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4).
[2]邱相彬,陳坤華.新課標下小學數學課件應用實例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08(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