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歷史學科素養是歷史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取的關鍵能力,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反映。以《抗日戰爭》為例,嘗試實踐歷史學科素養的問題,在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布局、教學反思中落實學科素養的精神。
關鍵詞 歷史學科素養;教學設計;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一冊》(人民版)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7課。本課教材分析:高中歷史課程是采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 在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營造課堂教學氣氛,為教與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采用探究式教學法。
一、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戰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掌握抗日戰爭爆發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史實,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2)掌握抗戰初期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情況,比較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理解兩個戰場在抗戰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3)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概括和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1)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探究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間的聯系。(2)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戰役中歸納出抗日戰爭中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3)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3、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2)通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重點:全民族抗戰局面中的形成,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難點: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主義教育,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教師播放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從甲午中日戰爭到抗日戰爭的幾十年里,民族危機意識始終籠罩在國民心頭。聯系當時歷史背景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什么?當時中華民族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學生回答,日本侵華;抗日救國或救亡圖存。教師:這一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抗日戰爭。
講授新課。全民族抗戰。1、日本侵略中國的進程: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
教師: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迅速侵占東北三?。?937年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面對日本全面侵華的威脅,國共兩黨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教師:外敵當前,國共兩黨捐棄前嫌,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了兩個戰場。3、中共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4、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抗戰,組織四次會戰。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如何看待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教師:中國廣大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
日軍的滔天罪行。教師播放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的紀錄片。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鐵證如山。直到今天,日軍侵華的危害仍遺毒無窮。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日軍侵華這段歷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債。教師培養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和維護和平的情感態度!同時引導學生認識日本右翼勢力不代表日本全體國民,從而端正學生盲目的民族仇視情結。
抗戰的勝利。1、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展開了著名的百團大戰,并取得了重大勝利。百團大戰狠狠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除了境內作戰外,中國軍隊還積極開辟國外戰場。2、國外戰場: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在英美軍隊配合下,1945年初,中國遠征軍擊敗侵緬日軍。
中國人民勝利的原因。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勝利的原因。學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和貫徹,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鞏固與發展。國民黨正面戰場對敵人的牽制??谷彰褡褰y一戰線的建立。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教師強調: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戰。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作分析。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場讓中華民族空前團結的戰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轉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教師進行課堂小結;布置作業,制作本課的大事年表。
三、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實踐中,多次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探究學習、啟發引導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避免在學生中出現盲目的民族復仇情緒。
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只有將核心素養的理念滲透到每一次教學活動中,才能突顯核心素養理念在教學中的價值。歷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不僅需要“善用”,更需要“善思”。只有如此,才能發揮素養理念在教學中的作用,推進教育事業進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建明.抗日戰爭(1937-1945)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樹增.抗日戰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亢衍博,男,山東聊城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16級學科教學(歷史)碩士研究生。
(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