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
【摘 要】學業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念,對控制自我學習成績和學業行為的主觀判斷,對中職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文章對以往的學業效能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討論了其對中職生學業和生活的意義,研究了學業效能感的相關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干預策略,以期幫助中職生提高學業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中職生 學業自我效能感 印象因素 干預
著名學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個體的行為受到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行為結果所產生的直接影響;二是對自身行為能力以及行為結果的期望所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人類做出某種行為前,要對該行為做出評估,這種評估不僅受行為產生的直接結果影響,也受個體對自身行為期望的影響,這種期望就是所謂的自我效能感。中職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是指中職生對自己完成學業任務能力的信念,中職生對控制自我學習行為與成績的主觀判斷,中職生在學業上自我能力的認可。研究表明,學業自我效能感與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學習動機、學業情緒、學習適應性、學習倦怠等都有密切關系。王振宏等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學習時采用的策略方法、對學業的耐心以及應對挑戰的態度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近年技術型人才得到社會高度重視,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因此,提高中職生的學業質量顯得尤為重要。中職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其學業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中職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尋找干預和提高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辦法,有著尤為深遠的意義。
雖然近年中職教育得到大力提倡,但是中職教育的地位仍然比較尷尬。在傳統觀念下,家長一般不會讓孩子就讀中職學校,因而大多數中職學校生源緊張。為了緩解這一困境,很多學校都放寬了錄取條件,導致進入中職學校的學困生、問題學生越來越多。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普高生。由于中職生學習基礎薄弱,在以往的學習中多次的失敗經歷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于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取得更好的成績,對學習更加不自信,遇到問題時感到束手無策,而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研究表明,中職生的學業效能感與學習適應性顯著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學業效能感低,他們在學習中更難適應各種學習環境,同時也更容易厭學,對學業現狀產生不滿情緒。
一、中職生學業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班杜拉研究表明,個體自我效能感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個體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控制。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是效能感在學業中的體現,所以不僅受上述因素影響,也受到和學業有關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
雖然一直以來都在提倡“分數不是唯一評價學生的標準”,但是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社會對于學生好壞的評價還是以學業分數為主要依據。分數高的學生一般會被認為是優等生,社會對這類學生的評價會相對積極;反之,分數低的學生則被視為差生,社會對其態度也會相對消極。社會上對中職生的評價都比較消極,甚至會將其與問題學生畫等號。社會長期以這種標準來評價中職生,導致中職生不知不覺中也常常以這樣的標準衡量自己。中職生本來基礎薄弱,對自己的評價消極,這樣一來,其自我效能感就會總體偏低。
(二)學校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指出:對學生來說具有權威性的人,比如家長和教師,這些人的期望和評價可以使學生的行為發生與之趨于一致的改變。因此,教師積極的評價和殷切期望在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進步上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教師是否關心學生,能否為學生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否通過鼓勵、贊揚等積極的方式與學生交流,都會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正常發展。同時,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及聲譽也會間接影響學生對自身的評價,進而影響其學業自我效能感。
(三)年級
大量研究發現,學業效能感存在年級的差異,高年級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低年級學生。這是由于低年級學生剛入學,年紀比較小,無法全面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高年級學生由于面臨畢業工作的壓力,他們會越來越感覺到自己能力的欠缺而表現出更低的學業效能感。
(四)性別
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的學業效能感差異顯著,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女生。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男性的能力要比女性強,同時女性在生理上存在生理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這都限制了女性能力的發揮。這種種的差異便造成了男女生學業效能感的顯著差異。
二、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干預
大部分中職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如社會、年級、性別等都不是人力所能輕易改變的,但是如何提高中職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卻是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教師平時教學時要注意對中職生進行積極引導,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干預中職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學業成績和技能水平。
(一)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
研究表明,未干預前,中職生關注更多的是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可通過社工課堂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讓中職生更多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進步,從而逐步增強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中職生由于以往經歷太多失敗的學習經歷,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知也相對消極。教師如能提高中職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的優點和能力,將能有效提高他們的學業效能感。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了解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積極面對困難,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在學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原來只關注自己能力的不足轉變為多關注自己和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關注自身的每一點進步,從而改變學生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認知,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
(二)樹立合適的榜樣
本研究通過介入社工活動來提升中職生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未設定榜樣之前,部分中職生無法完成社工給其設定的任務;但對完成任務過程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引導無法完成任務的學生比較自身與其存在的差距,同時思考改進的方法后,這部分學生也能順利完成之前無法完成的任務。同樣,在學業上,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學習能力,還要注重給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榜樣的設定最好尋找與學生比較貼近的對象。研究表明,與模仿者關聯性密切的榜樣更可能被模仿,同時,模仿者更容易模仿性別相同的榜樣。所以教師應鼓勵一部分可以較好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把這部分學生作為榜樣,引導其他學生尋找自身與其的差距及改善方法。
(三)合理的言語勸說
言語勸說,即使用鼓勵性語言勸說個體,使其相信自己會成功,或鼓勵他們繼續努力。要想提高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教師要注意采用合適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經常以鼓勵贊揚性語言代替否認批評性語言,讓學生認識到經過努力自己也可以獲得成功。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言語勸說的內容并不是被勸說者的自身經歷,而僅僅是成功結果的語言描述。勸說者的可信任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勸說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身在學生面前的言行舉止,培養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感。
(四)喚醒學生積極的情緒
研究表明,當個體對當前情境無能為力時會出現疲勞、壓抑及焦慮等不良情緒,而有能力時則表現出自信、熱忱等積極情緒。當學生學業效能感比較高時,其對學業任務產生的壓力、焦慮和抑郁的程度相對低于低學業效能感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喚醒學生的積極情緒,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緒。比如教師布置學習任務時,可以先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摸底分類,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對于能力強的學生相應提高任務難度,對于能力低的學生相應降低任務難度,讓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感受到進步。
【參考文獻】
[1]王君琦.中職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研究——基于在S職高X班的社工課堂服務[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5.
[2]【美】莉薩·博林.教育心理學[M].連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