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婧 朱本華
摘要:數學,既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文化。在許多學生眼中數學文化也許十分陌生,因為學生自小學時接觸數學開始數學就是以數字和圖像的形式出現的,文化這個詞與數學好似是毫無關聯的,但是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學生卻接觸到了不少的數學文化。根據數學中所蘊含的一些文化知識,分析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數學文化;高中數學;數學之美
長期以來,數學一直在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興起,人們在教學中逐漸改變了對數學教學的看法,教師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數學教學方法,數學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熟知,并且被運用到教學中。數學文化揭示了數學知識發展的歷史及其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賦予了數學知識以厚重的歷史感,也使其變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下面筆者就以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今進行有效的數學文化滲透。
一、從數學史中滲透文化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發展歷史浩如煙海,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無數著名的數學家一起構成了璀璨的數學歷史,數學史在教學中雖然并不能像具體的數學知識那樣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接觸數學史,可以追本溯源,了解數學知識的發展和由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向學生介紹數學史,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無數的先輩們為了探索數學知識無私奉獻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教學中,數學史在教學中的滲透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利用問題情境進行課前導入,比如,在學習“解三角形”這一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回憶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講解勾股定理的由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二是作為思想教育對公式定理創立者作介紹的數學史,例如,教師在教學“數列”的時候就可以引入斐波那契數列來補充學生對于數列知識的認識;三是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數學史,比如,學生在學習了“算法初步”之后,教材上有關于“割圓術”的閱讀與思考,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割圓術的由來以及它的具體運用。
數學教學中的數學史異彩紛呈,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學會利用這些獨特而又寶貴的數學文化資源,在教學中適當引入這些歷史文化,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數學歷史了解數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正視數學學習。
二、滲透數學文化。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是這個世界之美的原型。”開普勒的這句名言流傳至今也從側面向我們印證了數學教學的美妙。在我們所學習的數學知識中數學之美包含的范圍比較廣,如,對稱美、幾何美、線條美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之所以覺得數學學習枯燥無味,就在于他們沒有感受到數學之美。
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提升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例如,學生在初中和小學階段學習過的“圖形的對稱”就向學生展示了數學的對稱之美,此外,對稱美還體現在數與式的對稱,思想與方法的對稱之美等。幾何美,在數學教學中,幾何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一項重要知識,從最初的點再到面,最后再到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多種多樣的圖形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向學生展示了幾何之美。
高中數學的難度,相比于初中提高了不少,學生的學習壓力也大。因此,有不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遇到一些困難很容易就會放棄數學學習,產生厭學的情緒,但是教師在教學時,如果能將數學文化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則可以讓學生在乏味的數學教學中找到一絲趣味,提升自己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在數學實際應用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不少教師意識到了數學教學需要轉變方式,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不能只注重給學生灌輸死板的知識,還應當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基于這樣的原因,在滲透數學文化時,教師要從生活實際人手,讓學生在實際中感受數學文化。比如,學習了“解三角形”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既然三角形是最穩固的一種圖形,為什么在生活中人們日常所用的門窗是以長方形為主的,這又是什么原因。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學例子,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也能讓學生體驗數學文化。而且在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看待數學問題,還能增強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讓他們從多個角度出發看待數學問題,在數學文化中也不乏絢麗的中國數學文化,這種文化的滲透,也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總之,數學教學中蘊含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對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學會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數學文化滲透,將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積極學習數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