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夏
摘 要:高中生物是一門與生活、自然科學緊密結合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構建一定的情境,能夠有效將枯燥無味的理性知識轉化為感性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情境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生物;應用研究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高中生物學科的意義被更充分地挖掘出來。生物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從學生的內心去激發其探索意識。情境教學模式得到了許多一線教師的肯定,如何把情境教學合理運用于高中生物教學,成為教師研究的一個方向。
一、情境教學對高中生物的影響
情境創設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為學生構建情境,將學生帶入教師設定的內容。情境可以分為“情”和“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形式上為學生構建與課堂知識有關的情境,還要把學生的情感融入到里面,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采用情境教學模式,既有必然性也有可行性。
首先,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好高中生物知識對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標準》對生物學科不僅提出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目標,也設定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顯然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其次,就教學而言,采用情境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包括幾個方面:①情境教學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自覺進入生物學習中;②能夠把枯燥無味的知識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加以展示,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增強學習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識;③情境教學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條條框框,使學生學習生物的思路更加開闊。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創設情境的策略
精彩、新穎的教學情境,必然會先聲奪人、先入為主,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不得不聽,欲罷不能,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打基礎。高中生物教學中情境創設多種多樣,下面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1)在生物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情境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情境構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實際,能夠引起學生關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其二,教材要生活化,簡單可收集;其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在教學《動物和人類生命互動》時,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情節:2014年2月,西非埃博拉病毒開始爆發。令人恐怖的是,埃博拉病毒已經越過大洋,從非洲擴散至歐洲和美國。感染埃博拉病毒致死的人數達到了歷史最高,并有失控跡象。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控制和治療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幾度引起恐慌。那么埃博拉病毒的結構是怎樣的?傳播途徑、癥狀及治療又是怎樣的?人類的免疫系統能否通過自身的免疫來完全抵抗埃博拉病毒呢?在將生活情境帶入生物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學會巧妙引入話題。在引入上面這個情境后,學生的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教學進入良性循環。整體而言,生物教學中,教師將生產生活情境適當有效地引入課堂,不僅能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引導學生應用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和觀點,分析、解釋和解決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實際問題,更能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理解生活、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這種主動性是在潛移默化中積累下來的,比起教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更有效。
(2)將實驗帶入生物課堂。在情境教學中,直接將實驗帶入教學也是情境帶入的一種。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受到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實驗教學往往得不到保障,其原因在于教學進度與學校的教學設備、實驗器材等條件不具備。實際上,在教學中適當引入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獲得第一手感官體驗,才能對課堂的理論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教師在帶領學生教學實驗時,可以教學簡單的、有趣的,但學生卻無法在課下自行完成的操作,如利用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用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將實驗引入課堂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直觀地進行教學,還有啟發思考的作用。
(3)在情境構建中融入新鮮元素。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學工作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很多新的教學思路、教學手段已經被自覺運用。常見的輔助因素是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抽象的概念化為直觀的視圖講解。如試管嬰兒的操作過程,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及DNA數目會發生哪些變化等;也可以把一些教學資源制成微課,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討論的平臺。
總之,情境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組織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明確所需構建情境與教學內容的聯系,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因地制宜,使情境適合學生。這樣將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融入課堂教學中,才能創造出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培權.試析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2011,(17):5.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