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翰林實驗學校,廣東 深圳 518049)
摘 要:文章首先從音樂教學現狀出發,指出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接著具體論述音樂創造性教學的內容及特征(審美性、實踐性、人文性),最后結合教學實踐指出音樂課堂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三種手段,即創設情境氛圍、開展聯想教學和立足于實踐活動。
關鍵詞:音樂教學;創新思維;創造力;審美能力;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3.71;B80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9-0004-02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在提倡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的今天,高效、科學的音樂教學能夠起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注重進行創造性教學,鼓勵學生質疑,注重打破思維定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當前音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音樂教育并不涉及升學率,因此許多學校不夠重視,在音樂課堂上投入的資源較少。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是象征性地教一些歌曲,很少有樂器的演奏、歌唱技巧的講解、作品的深度鑒賞。音樂課堂上存在兩種與教學方向偏離的現象,第一種是為了迎合一些學生的需求,引入過多的流行音樂,沒有從音樂審美出發教授適宜學生的歌曲,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是在音樂課堂上過多地灌輸樂理知識,忽視對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很多學生單憑死記硬背完成歌曲的演唱,對歌曲的深層含義缺乏完整的理解。這樣的音樂教育成效不大,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
二、音樂創造性教學的內容及特征
音樂創造性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開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音樂創造性教學的內容
音樂創造與音樂創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音樂教學不是以培養作曲家為根本目的,因此,音樂創造比音樂創作更適合音樂課堂。學者章連啟指出,音樂創造教學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但這里不等同于專業的音樂創作;其二是發掘學生的即興創造才能,又細分為探索音響與音樂、即興創造兩項內容。由此看來,音樂創造性教學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滲透于音樂的方方面面,不限于寫出一曲成熟的歌曲。從聲音到樂音,從樂音到音樂作品,從音樂作品到音樂演繹,到更高層次的編曲,都屬于創造。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是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教師只有重視創造性教學,學生才能由此獲得創造的能力。本文認為,所謂音樂創造性教學,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同時,借助提高音樂創造力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種創造首先是音樂上的,接著會運用到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具體的音樂教學為例,可改編歌曲的前奏、尾聲,讓學生耳目一新;可將普通的抒情歌曲改編為舞曲,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可鼓勵學生將學過的樂曲改編為音樂故事、音樂話劇,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可教學自創旋律,讓學生進行填詞。
2. 音樂創造性教學的特征
從具體的教學情形來看,音樂創造性教學具有審美性、實踐性、人文性。
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藝術是對美的一種追求。音樂創造性教學就是教會學生發現這種美,欣賞這種美,創造這種美,因此其本身帶有一定的審美性。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美好的事物能夠給教者愉悅的心靈體驗,但對于學者卻是因人而異。有的學生在課堂中問“學音樂有什么用”,這時,教師可以讓他放松下來,靜靜欣賞歌曲,拋開語數外的壓力,單純沉浸在音樂的海洋中,學生往往能體驗到音樂帶來的精神滿足。音樂教學還具有實踐性,不是單調乏味的純理論學習。實踐的方式很靈活,無論在課前還是課后,都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偟膩碚f,關于音樂的欣賞、演唱、演奏、舞蹈都算實踐。例如,在音樂課堂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請人演奏、班級合唱的方式進行“破冰”。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多方面才藝的培養,不少學生都學過樂器,教師可以請學生將自己的拿手樂器帶入課堂進行演奏,以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能力。
所有音樂的產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文背景。因此,音樂課堂教學也需彰顯人文性。在導入一首新歌時,教師先別急于教授曲調、歌詞,不妨先從歌曲背景入手,使學生有更深的人文體會。例如,教學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時,考慮到學生不太了解剪羊毛,教師可以先介紹澳大利亞的國情。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了解到澳大利亞盛產羊毛,《剪羊毛》這首民歌描寫了人們緊張的勞動生活和樂觀的精神面貌。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歌曲,還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三、音樂課堂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手段
1. 創設情境氛圍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注重創設情境氛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鼓樂傳情”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鼓樂這種樂器的獨特魅力,了解民族鼓樂與非洲鼓樂的不同風格,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非洲大草原的遼闊、非洲自然地貌的獨特、非洲人民的熱情與能歌善舞,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接著,再播放非洲民謠《尋找朋友》,讓學生初步感受非洲歡快奔放的樂曲風格,并允許學生隨著節奏自由舞動。這樣的情境氛圍,無疑可以喚起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讓學生盡情投入,感受音樂的魅力。
2. 開展聯想教學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而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前奏,一個人具有想象力,才會有動力展開創新的翅膀。音樂教學中單一、乏味的模唱應該淘汰,教師應該在合理的范圍內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演繹歌曲,嘗試用一曲多唱的方式挖掘自己的潛能。例如,在教授歌曲《花兒與少年》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歌曲的背景:每年在山花爛漫的農歷四月前后,甘肅、寧夏、青海地區的花兒會上,人們紛紛載歌載舞,熱鬧非凡。然后,教師從網上下載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著,安排班上會口琴、手鼓等樂器的學生進行伴奏,并讓學生推選歌聲動人的同學進行獨唱、對唱、合唱。在一遍一遍聆聽之后,不少學生開始自己哼唱,慢慢學會了這首歌曲。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提高難度,讓學生搜索記憶中的歌曲庫,看有沒有自己會唱的民歌民謠,然后自己當小老師教其他同學唱。這樣的聯想教學,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獨特韻味,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創新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3. 立足于音樂實踐活動
音樂教學只有立足于新穎別致的課堂實踐,才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教學節奏感和韻律感較強的《掀起你的蓋頭來》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跟隨節拍,用自己所熟悉的舞蹈動作對歌曲進行演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對歌曲的節奏也有深刻體會。同時,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課堂資源,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配樂,練習該首歌曲的節奏。教師也應該放下架子參與其中,讓學生更加沒有拘束感,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在多次的互動過程中,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提升,彼此的友情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具有重要作用。音樂課程標準強調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體驗和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音樂課程的開發絕不僅止于書本,音樂課程的目的也絕不僅止于教會學生幾首歌曲。音樂教師應該具有更高的使命感,將教學目標轉移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上來,用音樂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使學生通過音樂課堂的學習提升綜合素質,成為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學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張英.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教育導刊,2010(05).
[3]吳瓊,隋欣.未來音樂學科教學對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性[J].藝術研究,2016(02).
[4]劉楊慶子.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D].湖南師范大學,2013.
[5]張延凌.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音樂創新實驗區建設與實踐[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5).
[6]陸穎.讓創新思維成為音樂教學中的靈魂[J].音樂天地,2008(01).
[7]劉元平.音樂美育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美育學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