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霞
摘 要 閱讀包括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關于課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作出了這樣的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強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 農村中學 群文閱讀 課內 課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6-0126-02
一、課內外閱讀存在的問題
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我們老師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體的指導。“孩子們,讀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常常停留于這樣的說教式的宣傳、鼓動,而沒有系統、科學、理性的思考,又沒有嘗試有效、多元、豐富的閱讀推廣辦法,那么真正能養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兒童是不多的。課堂教學與孩子們課外閱讀經常是兩張皮,沒有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習得的閱讀方法,未能在課外得到有效的運用。而且課內所閱讀的課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二、課內外閱讀結合策略
現在的語文課本都由單元組成,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每個單元前都設置了精短導讀,目的是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如果只孤零零地進行一篇又一篇的閱讀教學,就很難滿足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而“群文閱讀”恰可以彌補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圍繞主題根據單篇課文學習的需要去選擇一組文章,用于引導孩子與文本和進行閱讀對話,結合自己的經驗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斷、評價、反思。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外閱讀內容引進課堂常規管理。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們抱怨學生或自己的孩子:看了那么多書不曉得看到哪里去了?學生閱讀效果差與缺少指導管理有一定的關系,通常我們只管讓學生看書看書,但收效如何,我們卻很少關注,所以很多孩子只對漫畫,笑話,故事情節感興趣,很少去揣摩語言文的精妙,關注好詞好句的記憶積累,過目就忘,當然收效就很差了。針對以上問題,我在教學中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每天課后都要給學生布置讀書任務,同時提出讀書要求。要么在書上圈點批注寫上自己的感受,要么在積累本上完成摘抄任務,每天上課時要用五至十分鐘分享交流讀書心得,對做得好的同學加以鼓勵表揚,對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指正,并在課堂上開展同學之間“評一評、幫一幫、借一借”等活動促使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能力,作文能力也大有長進,很好的促進了課內學習,在課堂上學生的情感、見解、思想、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都比過去我所教的班級要強很多,可以說只有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如何讓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效結合,加強管理,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管理,是一種重要途徑。
三、加強指導,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延伸到課外
在課內我們常常傳授了很多好的閱讀方法給學生,這些方法都可以延伸到課外閱讀中,讓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有效結合。讀書時要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書中要學到什么,成語故事、歷史故事或名人傳記中學習人物的精神品質,感悟書中的深刻道理;讀優秀文學作品時,要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背誦優美片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讀科普類作品時,要讓學生聯系生活,注意觀察,做到學以致用,學生要解決那些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除了向老師、家長或同學請教外,還可以利用工具書求得解答。工具書要裝進書包,帶進課堂。凡是在讀書、讀報或讀其他課外讀物時遇到了生字、難以理解的詞語,都可以請教工具書,使之逐漸養成好習慣。養成閱讀后做小練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篇文章讀完了,總會有所感、有所悟,如果把這些點滴體會記錄下來,便會成為我們以后寫作的素材。我們也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學生練筆、寫讀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可以寫出自己對文章的評價,能長則長,不長也不要勉強,一句話、兩句話都可以,不強求學生要寫多少字,只要寫就好了。
群文閱讀的倡導者認為,學生在母語學習中,僅僅在課堂上圍繞語文教科書為中心的封閉的教學空間是難以發生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的,如果能把更多的群文引入課堂中,語文課堂將難以延續原有的教與學的方式,打破單篇內容分析式教學,從而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發生改變。教學效率將大幅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將得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得以提升,閱讀習慣更容易養成。當然,群文閱讀并不是要取代教材的教學,而是教材教學的有力補充,教材仍然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李偉勝.實驗研究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