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以“引入型問題、討論型問題、概念型問題、質疑型問題、鞏固拓展型問題、總結創新型問題”等六種類型的課堂問題為依托,引導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學得更有效率。學生通過各類問題的生成、質疑、解決、總結、升華的探究過程,完成學習體驗,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和作用,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數學交流、學會數學表述,感悟科學研究精神,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問題導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B-0032-02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相對穩定,課堂教學大多處于較初等的老師努力教、學生拼命學的狀態。這種比較守舊的教學模式的主要表征有:一是“滿堂灌”,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練習會做,但稍變式就難解答,甚至沒有思路。二是“問滿堂”,進行表演式教學,互動是好的,課堂也熱鬧起來了,但設置的問題淺顯,思維量少,脫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三是“滿堂趕”,因課時不足導致趕課現象嚴重。高中數學新課改后,教材厚、內容多,教學如同趕圩,基本練習都保障不了,更談不上讓學生思考辨析了,其結果是造成思維惰性。
問題導學教學法是南寧三中黃河清老師,針對一線教學存在“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教學效益低”的突出問題,圍繞解決“教師重教輕學、問題設置模糊、教學缺乏標準”問題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法,其效果顯著。本研究是在“問題導學”教學法指導下,結合學校數學課堂教學實際,制訂符合學校教學特征的特色實驗探究方案,以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進課堂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核心素養。
一、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的合理有效是整個實驗中的關鍵一環,問題的質量直接影響整個教學實驗的效果,所以,問題的生成和篩選必須經由團隊反復推演后方可定稿使用。首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學情,精煉出墊鋪型問題、基礎型問題以及核心問題,形成教案,并在課堂上有序地開展“問題導學”。其次,設計的問題與學生學習、探究的可接受度要適當匹配。問題設計太難或太容易都不理想。依據布魯爾的理論,高效的問題設計區應放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附近,同時銜接部分“已知區”,并將之作為引入,把部分“未知區”作為尖子生個性化發展的引導(如下圖)。
根據課堂展開的次序,筆者將問題類型劃分為以下幾種:
(一)引入型問題
作為課堂的引入,此類問題設計要生動、形象地快速切入主題,既要吸引學生探究興趣,又不能耗時過長。問題的導出和解決控制在3分鐘左右比較理想,點到為止,不可喧賓奪主。要點有:第一,此類問題應與學生已具備的知識經驗相關,可使學生快速轉接,完成主題切入。第二,盡量引用相關聯的社會熱點,利用多媒體優勢,進一步引發學生探究熱情。第三,也可以從應用的角度設計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討論型問題
此類問題是為承接經驗表象和理論知識,鍛煉和提升學生數學交流能力而設,設計時要求在深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關注問題的開放性和指向性。偏向開放性的問題容易把學生思考方向帶偏;側重于指向性則容易使問題發展的通道過于狹窄,失去思考和討論空間,降低問題的有效價值。
(三)概念型問題
此類問題是在學生經歷案例問題的討論,對概念、公式、定理等主體知識形成初步共識之后,將樸素的經驗總結上升為嚴謹的數學表述,教師適當補充完善即可。
(四)質疑型問題
學習是在對知識“理解—質疑—加深理解—二次質疑”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中不斷推進和深化的。在實驗初期,由教師引領學生去質疑概念、知識,去推敲關鍵詞來完成導學,當學生學會質疑、習慣質疑后交由學生來自主生成此類問題,我們的目標是“學生總結—學生質疑—學習反思答疑—修正總結—再質疑”的良性漸進。
(五)鞏固、拓展型問題
這里指的是變式類問題。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是對知識消化、鞏固、拓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將問題由點到面擴展到同類型知識、方法總結層面上的重要方法。有必要引導學生不滿足于一道題的得失,學會乃至養成習慣去挖掘問題背后的知識體系,深挖冰山下隱藏起來的占比90%的核心主體(冰山理論模型),培養窺一斑知全豹大局觀,提升核心能力素養。此類問題對教師的功底要求很高,以集體備課方式去突破更有效。
(六)總結與創新型問題
新課標改革要求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在問題導學教學課堂中,學生就是教學的標的。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學習體驗過程,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專業核心素養。所以,總結與創新型問題不再停留在對概念、知識和解題方法總結的知識技能層面上,可以提升到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上來。如問題可設計成“你學到了什么?學習過程中體驗了什么?讓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將來遇到新問題你會如何應對?”等更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分享學習過程中的各類體驗,感悟理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鑄就科學研究品質,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二、教師的導
問題導學教學法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已前置到問題的設計和備課過程中,課堂中教師的導,是按教案中設計好的問題去有序推進。此環節中教師的角色更像一名主持人,組織課堂活動、循序漸進地依托預設問題調動學生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合作交流、總結分享。教師的導是整節課的指揮棒,教師在其中的專業素養、引導藝術和把控水準直接影響著課例的最終效果。優秀的引導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進入最佳狀態,完成課堂上的頭腦風暴。具體工作有以下幾步:
(一)課前引導
在上一節課后期,教師應對下一節課研究的知識有指導性的墊鋪預告,引導學生作相關的準備和適當的預習。
(二)課堂上問題的導出
每一個問題的導出都要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循序漸進,不突兀,否則會擾亂學生的思維,起反作用。
(三)問題的導向
教師應對自己設計的問題有全面的預案準備,以靈活地應對學生可能形成的各種探究問題,也就是說問題的發展方向盡可能在教師的預案之內,同時,智慧地處理部分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怪問題”,往積極、正確的方向引領。
(四)個性化引導
對于個別特殊學生和特殊問題,教師應進行個性化引導,肯定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將個性化問題延引到課外探究。但要注意,既尊重學生的研究興趣又不影響整個課堂主體知識的探究。
三、學生的學
學生的有效學習是問題導學教學法之標的,問題的設計和教師的引導最終都是圍繞學生有效的學來展開的,是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要求,也是檢驗課堂質量的首要因素。我們在問題導學教學課堂中,要訓練和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會質疑、學會提問、學會合作探究、學會妥協、學會表達、學會總結、學會更好地學習。
一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探究內驅力。
二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態度。由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變為學生自己為主體,凸顯自主意識,如由“老師教到某某知識”變為“我們學會某某知識”。
三引導學生通過嚴謹的數學思維訓練,學會數學交流、數學表述,感悟科學研究精神。從更高層次來講,我們教學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在課堂上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逐漸學會探究、質疑、反思、總結,以此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
以上是關于與學校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開展問題導向教學下的實驗探究設計方案。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我們會根據即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及時調整、改進、完善和優化研究策略,提升研究質量。本研究希望可以為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一絲新意,為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河清.“黃河清問題導學教學法”概述[J].廣西教育(中教版),2011(6)
[2]龔再敏.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下的智慧理答[J].廣西教育(小教版),2014(9)
[3]陳京山,王桂蘭.實施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改革——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建議[J].教書育人,2015(29)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廣西普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專項課題“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研究”(2016ZJY007)。
【作者簡介】羅祥沛,男,大學本科,理學學士,中教一級,現就職于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研究方向:教育實踐、數學科教學、班主任和年級主任管理、科技創新和教研方面等。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