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為主線,有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并且與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做合一”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尊重、指導學生,使他們學會學習,以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培養的要求,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素質,因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法探究;教學情境;語文實踐
一、現狀分析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更好地深化語文教學的改革。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何實施語文學科教育,關鍵在于從語文課堂教學入手。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經過幾年的素質教育推廣和普及,雖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但從具體情況來看,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陶行知先生感嘆:現在的“學”校都變成了“教”校,這種狀況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主要體現在:
1.課堂教學側重講授,學生主導地位無法真正確立
具體表現在:大部分教師的日常準備僅僅是單一地準備教材,而并沒有考慮到學生。此外,盡管許多教師接受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形式上看,教師確實注重學生的參與,但在教師的潛意識中,學生的主體性還沒有被明確地放在更高的位置。
2.新課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尚未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技術和教學實踐
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大膽改革,使沉悶的課堂氣氛發生了變化,但其提出的問題價值不足,開展的討論流于形式,或只在表面形成“活潑的”氣氛,但實際的效果不大。
3.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仍牢牢占據主導地位
從復習、新授、鞏固練習到總結來看,這樣的模式已經延續了幾十年,教師還沒有跳出框架,影響了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實施。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和探索,在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對課堂教學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努力尋找出能適合并有利于當前學生的教學方法,真正地讓學生樂學、愛學、學有所成。
二、理論指導
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精髓即教與學的統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結合他的教學理論呢?首先,語文教學要生活化。語文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自然要和生活在一起。以“做”為中心,語文教學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回歸到廣泛的生活,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必然要求,是語文學科性質的語言學習和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語文教育生活有三層含義:
1.密切接觸社會生活,豐富語文學習的體驗
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和發現生活中的言語資源,幫助學生用生命的眼光去看待語文。使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讓生活走進課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促使學生以后能更好地在社會中學習,學會使用語言。如果脫離生活,心是空的,感情會枯竭,語文教學就成為無根的樹。
2.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架設語文學習的橋梁
學生習得語言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激活生命體驗的過程。同時,又從不同的角度學習語言,進而體驗生活。生活體驗越豐富,對語文學習內容的解讀也就會更深刻。因此,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的運用能力,憑借自己的頭腦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一定的情境。教材并沒有為我們提供一個非常具體的語言實踐情境,教師應創造性地解讀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踐環境,從而提高語言實踐的效率。
3.豐富語文實踐形式,歷練語文運用的能力
學生除了課內的知識學習,還需要大量的課外練習,這樣才能把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首先必須創設開放的語言學習系統,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方式。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作品,進一步閱讀總結、歸納經驗;鼓勵學生寫評論,通過文字記錄來更好地感悟;其次,要認識到語文實踐的特殊性,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言知識和語言素養的積累離不開實踐,聽、說、讀、寫的能力,沒有一項可以脫離實踐,特別是漢語知識進入實踐過程中,并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它必須是一個經驗的個體,否則將成為一個機械化轉變技能的過程。
三、教學運用
1.教學活動要活
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知識是基本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改變一貫詳細分析、講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展開實踐,從而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文時,一般的教學分為三部分:初讀、精讀、感悟。因為“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離孩子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久遠了,所以感悟起來就比較難。我們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再讀課文,感受葉欣作為護士長面對家人、病人、同事及自己時的表現,那么在“戰爭”中她都能顯現出臨危不懼、舍死忘生,“戰士”這個難點也就突破了。除了感受人物的形象外,教師也要試著渲染氛圍,通過多媒體寫出“戰爭”的激烈,人物的勇敢,那么此時葉欣的情感是在敬佩中升華。這樣操作,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
2.教育媒體要用得活
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直觀形象,沖擊力大,學生也較感興趣。如我們學習《九寨溝》一文時,可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片感受雪峰、森林、瀑布的特點,尤其是教學瀑布美景時,配上水流的音樂,感受瀑布的“銀花四濺,蔚為壯觀”的場面。這樣的教學,向學生展現一個童話世界,同時給他們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更激發學生前去游玩的欲望。
3.時機把握要活
教師不要總是采用固定的教學模式,而是要在課堂上給孩子提供充分實踐的機會,努力培養他們的學習潛能,最終達到“教”為“學”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只有根植于生活的沃土,學生才能快樂地成長,更好地樂于學習。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體驗學習過程,受到心靈的沖擊,進而反省和思考,從而獲得自己的獨特理解,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體驗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體驗語文學習的價值,在教、學、做上做文章,讓語文課堂也“活”一把。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胡國樞.陶行知新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