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付
【摘 要】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思維活動的互動過程,也是開放的創造過程。有效的數學課堂不能單一地依靠模仿與死記硬背,而應大膽地創設情境教學,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貫徹構建綠色課堂的教學改革理念,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創造條件。
【關鍵詞】創設情境;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動手操作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創造性的、互動性的過程。新的教學改革理念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觀念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單靠模仿與死記硬背的數學活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當今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主流。教師要致力于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善于動手,培養學生發現和梳理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交流與合作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破除傳統的教育觀念,利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呢?下面來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一、在教學時,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索,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
如在教學《連減的簡便計算》這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李叔叔非常愛看書,昨天他看到第66頁,今天他又看了34頁,這本書一共234頁。同學們,你們幫李叔叔想一想、算一算,他還剩多少頁沒看?
傳統的計算教學很枯燥、乏味,本節課我把數學問題巧妙地引入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化學習情境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把計算融于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親切感和求知欲,使學生處于自主探索知識的良好狀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時,上課開始,我拿出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讓學生觀察后提問:用米尺量了幾次,是否能正好量完?(不能)還剩下一段,不夠一米,還能否用整數表示?(不能)那剩下的不夠一米可以怎么表示?運用這個實例為學生創設了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通過生動的演示,使學生明了分數的產生的必要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使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張揚、培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理應成為現代教育追求的目標”。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教學時我始終關注著學生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意識,主動融入新知的學習
如在教學《加法運算定律》這節課時,我把學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學生思維的浪花又一次被激起,有的用“甲數+乙數=乙數+甲數”等文字來表示的,有的用“△+○=○+△”等圖形來表示的,還有的用“a+b=b+a”等字母來表示的。學生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將規律表示出來,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是對符號感的發展。本節課的教學,我注意滲透數學的學習方法,即讓學生踏踏實實經歷了“列式計算——觀察思考——猜測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知識研究的基本過程。學生自己舉例子、自己得出規律,讓積極主動的探究貫穿始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教學中的生命線。”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應貫穿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積極的思考、認真的觀察,發現問題、找到規律
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下冊《連減的簡便計算》中,我放手讓學生探索各種方法。234-66-34既可以算成234-(66+34),又可以算成234-34-66,當然這道題第一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有的題第二種方法就比較適用。在這里,教師要引導學生加以區分。同時,也要區分234-66-34和234-66+34。在思考與交流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又比如在探究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時,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用圖表示■,我放手讓學生選擇直觀、形象的材料,有的學生會拿出圓形紙片或長方形紙等,借助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加深對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這是一種“體驗”,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觀察物體》之前,先讓每個學生做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教學時,以前后桌為一小組,用4個正方體擺出指定的立體圖形,接著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讓學生感受從不同的位置觀察所拼擺的立體圖形,并說出自己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在新知教學結束后,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拼擺比賽的環節,讓學生在小組內親身經歷“拼擺立體圖形——觀察形成表象——描畫平面圖形——觀察發現規律”的過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在這個過程中,還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在體驗中學習數學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一種很好的教學途徑。
又如“打電話”是學生最熟悉的一個實踐活動,可是打電話的秘訣從未探索研究過,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學生愛打電話這個興趣來讓學生去探索打電話的秘訣。在教學中,一開始我就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幫助老師設計一個方案,從中尋找最佳方案。學生很快地進入思考狀態,人人都動手去畫圖,尋找規律,很好地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激勵學生,幫助學生完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足充分的思考和實踐活動的時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去探索、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要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不再是紙上談兵,空口白話,就需要每一位教師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并將這些體現在每一個教學活動中,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何訓光.寫好探究式學習教學設計應把握的4個環節[J].中國數學教育,2012年17期
[2]章日興.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