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昊
摘 要:中國的近代化問題一直都是海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在高中學習過中國近代史以后,對中國近代化這一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近代化;認識
中國的近代化歷程開始于“洋務運動”,歷經一百多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近代化必然會有當時的特色。也正是如此,中國的近代化問題一直是海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在翻閱了一些國內出版的近代化專著和期刊以后,筆者對中國現代化問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一、“洋務運動”標志近代化的原因
1.“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提出
這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化思想,它在以中學為主的基礎之上,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思想與技術來補充中學中的不足。這種思想動搖了中國“禮儀至上”價值觀的權威地位,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走向現代。
2.引進西方先進機械及工藝
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前一直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階段。在洋務運動開展之后,洋務派在各地先后創辦了一些近代軍事企業,如近代民用工礦企業,還修建了鐵路。雖然當時機械化的程度還是很低,但是畢竟引用了西方的先進技術與機械,改變了當時的生產技術,為中國的近代化帶來了光明。
二、中國近代化發展的階段
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是從經濟到思想一步步加深的過程。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始,中國的經濟狀態發生變化。以洋務運動為開端,人們意識到當前中國社會的落后及西方思想與技術的進步作用。因此也使中國近代化的探索一步步深入。
1.第一階段,經濟層面的改變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傳統受到了現實的嚴峻挑戰,若不尋求改變,只能面臨滅亡。因此,中國對近代化開始了探索。以洋務運動為開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生產力,創建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企業。
2.第二階段,政治制度的改變
洋務運動喚醒了國民對經濟近代化方面的探索,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也意識到建立先進的政治制度才能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維新變法運動以建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制度為主要的目標,開始了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研究與探索。雖然這場運動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喚醒了人們對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認識,維新運動成為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
3.第三階段,思想觀念的轉變
當政治與經濟都發生了改變的時候,思想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或者說,如果傳統的思想不發生改變的話,那么政治與經濟都不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這些都是經濟與制度發展的成果。而這一成果也促進了中國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成為我國思想走向近代化的標志。
三、中國近代化的特點
1.曲折
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思想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打破。一種新的制度想要取代舊的制度,就必然會受到抵制和反抗。西方列強不希望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也自主富強。受到來自內部和外部共同的阻擾,中國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滿了曲折。
2.無實權
中國近代化之始就是由地主階級領導的。雖然是借鑒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機械,但是由于領導者本就屬于地主階級,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將實權交到資產階級手里。封建制度依舊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資產階級手中并無實權。
3.緩慢
中國當時受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影響,無論是經濟,技術還是思想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落后的。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原動力并不是來自內部的改變,而是源自外部的侵略。如果沒有了外部的侵略,中國的近代化歷程還將推后。中國當時落后的經濟、技術,都使得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發展得緩慢。且資產階級手中無實權,近代化發展也會變得緩慢。
四、對中國近代化的認識
中國的近代化歷程是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當時中國近代化不僅受到了西方列強的阻擾,同時還受到了來自我國內部封建勢力的阻擾。在重重險阻之中,中國的近代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地推翻了封建社會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新制度。由此可見,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付出了多少辛酸和努力。
筆者認為中國的近代化之所以會出現,同樣離不開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中華民族并沒有放棄抵抗,頑強地尋求生存與改變。如果沒有先烈自強不息的探索,也不會有中國近代化的出現。如果不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民族精神,也不會有如此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在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下,中國才會向著一個方向繼續發展。
中國近代化同時還與民主革命有著緊密的聯系。當中國的近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促進了新思想的產生,新思想的產生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產生,民主革命是中國由封建專制統治走向人民民主專政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民主革命為中國近代化提供了保障。如果缺少了民主革命,中國的近代化路程將會變得更加漫長。
參考文獻:
[1]張曼菌.中國近代化思想研究(1912—1949)[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
[2][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