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霞
【摘要】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格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養的提升,而小學語文課程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平臺。教師創設富有人文關懷的課堂情境的最終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讓學生為了游戲而游戲、為了興趣而興趣,而是通過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參與實踐,在培養語言文字技能的同時建立起獨立思考的創新意識、高尚的審美意識,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人文關懷 小學語文 核心素養
人文關懷的終極意義在于對人文和人性的關注,而語文課程作為一切學科課程的基礎,是傳承人文關懷的使者,是小學生精神世界的啟蒙,也是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它涉及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涉及小學生在接受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出來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 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 以及用語文的視角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的平衡難以把握,導致無法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 有的教師過于關注小學生聽說讀寫等工具性能力的培養,而有的教師又為了效果而刻意求新,弱化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教學。鑒于此,在人文關懷視角下培育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考慮:
一、探索多元化的課程模式
小學階段是學生記憶力發展的黃金階段。在語文課程種類上,除了傳統的教學識記課程之外,教師還可以豐富課堂主題,如閱讀課、作文課、討論課、演講課等,為小學生的自由選擇與交流提供空間。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基礎差異,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情感較為細膩的課文,可確定為訓練“讀”的重點。如富有哲理性的《落花生》等課文,可確定為開口“說”的重點,讓學生運用想象力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對于文字表達豐富、有較強趣味性的課文,教師可將其作為學生模仿寫作的素材。在教學形式上,教師應當注重在語文課堂中注入滲透人文精神的課堂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與交流的過程中鞏固語文雙基知識。
二、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往往在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面對學生的多元反應,教師應當注意到學生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敏銳地抓住每一位學生透露出的思維閃光點。在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導學性語言,如在學習課文《詹天佑》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最欣賞詹天佑的什么品質? ”“詹天佑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小組討論或自主閱讀,采用“質疑”與“釋疑”等方式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思考。其次,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對小學生“學而思、思而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創新,而不是設立刻板的標準答案。一個“百家爭鳴”的課堂才能真正讓學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樹立起創新意識。另一方面, 教師也應當注意到語文教學當中的“男女有別”。從教學實踐上看,男生的語言能力普遍發展晚于女生,但在理性記憶和推理能力方面強于女生。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演講和朗讀等手段促進男生對于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樣地對于女生,教師可以采取競賽搶答等形式提升女生的思維敏捷程度、事物的洞察力。
三、注重價值觀的熏陶
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通過語文課堂開展人文精神的熏陶與價值觀念的培育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語文新課標指出應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通過人文精神提升審美意識和文化品位。如通過詹天佑的故事培養愛國主義感情,樹立堅韌不拔的品質,通過經典唐詩深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四、讓學生開拓視野,學會關注社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生應該引導學生去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渠道要拓寬,不能僅囿于有限的幾本教科書,從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學教科書。因此,我們在上好語文課的同時,應意識的安排一些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從中體察社會、體察生活,豐富人文情懷,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從而促進自身發展。例如:多讀名篇名著。我們現在要讀的不僅限于課本,還需涉及各個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們留下的經典。讀經典就是讀人生。當今社會時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華助長了學生的浮躁、張狂的功利心態。多讀一些名篇名著,多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有助于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多關注社會生活,滿足學生對現實生活的廣泛了解。可以叫他們放假回家的時候,多看看民生新聞,多看看報紙,引導學生開始學會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對待我們這個世界,他們有的為社會競爭的激烈而感慨;有的為弱勢群體而憂傷,有的體驗到了社會的世態炎涼;有的感悟到了人間的真情溫暖,有的產生了幾分愛心與同情;應該看到,語文學好了,情感也必將得到升華。這是因為在語文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感染,心靈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獲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對人類的情感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們感情變得更加細膩。語文教學應該擔負起升華學生情感的重任。這種生命的體驗遠比獲得一點知識來得重要,學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戰和內心的震撼,獲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五、結語
小學語文課程是小學生精神世界的啟蒙,也是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石。培養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逐步開發人文精神,形成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為了兼顧小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課程模式、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價值觀的熏陶,創設富有人文關懷的課堂情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 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鄒夢婷.淺談培育小學語文學科素養之策略[J].學苑教育, 2017(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