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紅
【摘要】認清小學文言文的現狀,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故事導讀,激發興趣;獨特朗誦,自我感知;群文閱讀,經典薈萃;第二課堂,活動展示”的教學策略,點面結合,內外雙修,守正糾偏,點燃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繼承和發揚我們的經典文化,踐行核心素養教育。
【關鍵詞】激發興趣 獨特朗誦 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49-02
小學的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一個雞肋,重視無力卻又無法放棄。如何調整文言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真正寓學于樂,學思結合,對于學生了解文言文以及正常接駁初中的文言文學習將會產生深遠的意義。
一、小學文言文之尷尬現狀
大多人都認為小學生非常地怕文言文,甚至認為文言文如同第二外語,艱澀難懂。這不僅是學生的問題,更有老師的責任。第一,教師長期的不重視,以考綱為導向而忽視了文言文的教學,學生自然與之絕緣;第二,教師忽視學生,導致教法簡單粗暴,逐字逐句翻譯,學生索然無味,又或者過度拓展,深度挖掘,學生茫然無措。要么不講,要么意興盎然,學生情何以堪,文言文之學習又從何談起?
二、小學文言文之教學目標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五年級和六年級(第三學段)都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可是,2011版《新課程標準》里卻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只是把它和古詩詞合在一起,稱為“古詩文”,籠統地提出了“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通過課標分析,我們在教學目標上,更應該傾向于“誦讀”和“導讀”,激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語言,體會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為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三、小學文言文之教學策略
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我們要守正糾偏,守住學生初學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
1.故事導讀,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直接的知識點教育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欲望。《楊氏之子》可以講“曹沖稱象”的故事,以“智慧比拼”孩子勝過大人的故事先行帶動孩子的積極性,孩子的好奇和熱情無形會被點燃。再以故事的形式,把“楊氏之子”與“孔君平”的對話給解讀出來,讓學生對照文言文去體會如何翻譯,之后討論“楊氏之子”的智慧表現在哪里,整篇文章很自然的記得到了知識的理解,又得到了興趣的延伸。
2.獨特朗誦,自我感知
學習的規律是循序漸進。學生畢竟是學生,當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們要適時地讓學生來朗讀文章。老師最好把標點全部去掉,讓學生在認知的前提下自己感受,慢慢去通過朗讀斷句,這樣對于課文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老師以肯定的語氣,把他們的斷句和原文的標點進行比對,表揚學生自然天成的正確率,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信心在瞬間提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個別斷句地方的錯漏,則引導學生思考,并設計豐富多彩的朗誦方式。
3.群文閱讀,經典薈萃
一文理解易,但不能止于課本。在整個小學階段,總共才4篇文言文。“藏木于林”,由此及彼,群文閱讀,在點燃學生的文言興趣后,讓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
《楊氏之子》表現的是年幼智慧的主題,那么我們可以在《世說新語·言語》里找到相關的《徐孺子賞月》、《孔文舉年十歲》、《孔文舉有二子》、《覆巢之下無完卵》、《太守髡陳仲弓》等文章,把楊氏子、徐稚、孔融、孔融的二子以及元方進行類比閱讀,從課內走向了課外,從單篇走向了群文,無限擴展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深度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更為關鍵的是提升了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興趣,讓學生對經典有了如饑似渴的欲望和對古典文化有了立體多元的理解。
4.第二課堂,活動展示
文言文畢竟只屬于語文教學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小學,如何讓文言文的學習得到延伸和拓展,值得思考。
當學生信心被點燃,求知欲望被挖掘,我們要趁熱打鐵,進一步推動文言文教學與經典誦讀、古典文化的結合。開展第二課堂,《經典與禮儀》,寓教于樂,寓學于行,讓文言文教學成為每周甚至每天固定的一種形式,能保證學生的時間,更能保存學生的熱情與激情。
學校的文化節、經典朗誦、家長會、校運會等活動,給了我們第二課堂一個良好的展示機會。表演,讓文言文教學得到了一個展示平臺,更找到教學的真正歸宿。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朵絢麗燦爛的奇葩。但是,小學高年級幾篇有限的文言文,并不能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歷史先賢,與兩千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
參考文獻:
[1]劉斌.小學文言文教學導讀“四部曲”[J].基礎教育研究.2016(03)
[2]亢素格.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