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培昌
摘要:文章結合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新思路進行了探索,認為教師需要在“巧留”中促“積累”,即:巧留觀察空間,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巧留操作空間,充實學生的操作經驗;巧留思考空間,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巧留空間;教學有效性
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針對這一現狀,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積極探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新思路,將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能夠在課堂中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巧留觀察空間,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是以日常的觀察作為根基的,在數學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總是處在研究和探索的狀態,借助觀察,他們能夠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達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必須為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空間,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經常會將正方體、長方體說成正方形、長方形,多次強調和糾正之后,有些學生還是難以改正。在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之后,筆者了解到一些學生因為受到之前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影響,對立體圖形缺乏形象的認識,所以才會有理解上的失誤。因此,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會先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一個頂點、一條棱、一個面,了解頂點、棱、面的分布特點,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與理解。通過這一教學過程,學生有了更廣闊的觀察空間,通過觀察不斷累積直接經驗,從而深入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構建明確的知識結構框架,為之后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打下根基。
二、巧留操作空間,充實學生的操作經驗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關鍵性方法之一,能夠將學生放置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中,使得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因此,在實際授課時,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畫圖、折紙、剪圖形的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也能夠積累更多活動的經驗。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三角形三邊關系,課前要求每個小組都準備4 根小棒(10 厘米、6 厘米、5 厘米、4 厘米)。學生都充滿好奇,問筆者這些小棒有什么用?課堂上,筆者要求學生任意選3根小棒圍起來,思考自己的發現成果。在實際動手操作之后,學生發現,并不是隨意的3 根小棒都能圍成三角形。這時候,筆者把握住問題的關鍵,就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隨意選擇3 根小棒,有些圍不成三角形,有些卻可以呢?緊接著,筆者要求學生思考:一根6 厘米和一根10 厘米的小棒,能夠和多長的小棒圍成三角形?兩個人建立一個合作小組,互相比一比誰配的小棒最長?誰配的小棒最短?學生對這些問題有很強的興趣。在動手操作之后,很快發現:三角形任意兩條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條邊。由此能夠看出,在授課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當學生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與體驗之后,必然能夠得到結論,而且能夠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
三、巧留思考空間,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知識可以通過閱讀百科全書來獲得,但是通過思考得到的新方法與新知識則是無法代替的[3]。因此,教師授課時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思考和交流的空間,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例如,筆者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問題”時,引入一道例題:學校合唱隊有48 個同學,其中女生和男生的比例是3∶1,那么女生與男生分別有多少人?大多數學生解答時都會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有一位學生則創新地提出:“可以將女生數視為單位‘1,用和倍應用題的解法來解答。先得到女生人數之后,男生人數自然就算出來了。”這一解題方法是否正確,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討論很激烈。筆者沒有馬上發表觀點,而是給學生創造了思考的空間。學生在充分思考以后,擺脫了“標準答案”的限制,在溝通和研究之后,都認為這種解題方法是正確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之后,就能夠主動探索和思考問題。
總之,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主動探究的“鑰匙”交給每一個學生,竭盡所能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與觀察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知識,全面提升思考能力,并積極展示自己的長處,與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悅,從而積累更多數學活動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寇德婷.學位論文數學新課程背景下對皮亞杰認識發展論的研究和再認識[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2] 陳凌云.學術期刊莫讓操作成為課堂的擺設[J].數學大世界,2012(3):112.
[3] 章曉燕.學術期刊用思維為操作導航[J].讀寫算,2012(5):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