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奎
【摘要】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思品課的教學能力目標之一,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以提高價值判斷能力為重點,走進學生的心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整體性知識,努力將其培養成為會思考、負責任的、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小學思品教學;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價值判斷能力
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是學生接受終身教育的前提條件。信息素養已成為時代發展對小學教育的現實要求。教育改革必須基于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學科要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方向和重點。
一、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思品課的教學能力目標之一
信息素養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信息處理能力為目標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種純粹的技能教育,而是要培養學生具有適應信息社會的知識結構,開發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素質教育。
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有效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及學習途徑、教學資源等支撐。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有趣的實踐活動,努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意義的素材,在整理歸納中體現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實現教學的“傳授式”向“探究式”轉型。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大地媽媽》一課,教師課前引導學生查閱、收集有關森林的砍伐、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文字、圖片資料等。根據學習內容的要求,確定搜集的目標和范圍,并將得到的資料以學生熟悉的方式進行整理、利用、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研究等,感受到大地媽媽在哭泣,真正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激發他們自覺保護環境的愿望。教學中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促使學生關注周圍的事物,更多自己思考,自我感悟,在學習中樂于探究,讓他們體會到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大大增強信息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真正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產生新的疑問和求知欲望的過程,在教學中對學生展開信息素養教育,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信息網絡時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認識水平,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收集信息的積極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信息意識的培養,即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知識,使問題得到全面深入的解決,也可以擴大眼界,提高文化素養。例如教學《家鄉的物產多又多》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一些家鄉的自然資源,并為之自豪,運用調查、采訪等方法收集有關家鄉物產與資料,并能在眾多的產品中找出營口市的物產,收集圖片資料,嘗試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成果。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收集相關信息,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參與實踐,關注課堂內容的綜合性、開放性和課堂活動方式的實效性,以及學生對有效信息的利用和選擇。從學生的現實世界中尋找最合適的教育點,探尋教育的源頭活水,努力培養學生能主動從生活實踐中不斷查找、探究新的信息,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表達個人思想和觀念,樂意分享不同的信息和見解。
三、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
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構建信息豐富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環境和工具,研究學生自主學習策略,讓學生把技術作為獲取知識、加工信息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同時,教師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介入而忽略了與學生直接對話和溝通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走進信息世界》一課時,教師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知道學習生活中獲取信息以及信息傳遞的方式與種類,了解這些方式的長處與短處,能有意識地根據目的有選擇地、合理地利用信息傳遞方式,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為了讓學生體驗各種信息傳遞方式的長處與短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 或他人曾經采用過的信息方式,以此來體會許多現代傳遞方式的方便和快捷,同時也看到它們各自的優點和不足。在讓學生討論、了解各種方式特點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信息傳達方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選擇了合適的傳遞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只要是學生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的,并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就應表示贊同。這樣在無形中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要以提高價值判斷能力為重點
在高效的課堂中,學生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拓展、發揮、利用課堂資源,營造高效課堂氛圍,使之成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課堂。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搜集信息、淺層信息的堆砌與復制上,而應明確任務,聚焦主題,注重分析,整合創新,注重用正確的思想統領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運用。
信息材料不僅要選好,更要用活。學生只有把獲取的信息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重新組織整理,才能使信息真正服務于學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信息材料的價值,用它去整合課本知識,設置情境,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發表不同觀點,啟發學生分析、整合并創造性地運用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價值判斷能力,思維能力和行為選擇能力,這也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只有在這樣寬松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能爆發出創新的火花。
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要基于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思維方式感知世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采用多種形式呈現信息,注重信息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從烽火臺到信息高速公路》一課時,學生在收集了大量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生生互動,信息共享和相互激發,對信息進行提取、分析和綜合,提煉出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彌補課本內容空洞之不足,豐富了課堂學習內容,有效地激發學習欲望,激發了參與活動的激情和熱情,也鍛煉了觀察生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真正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感受到成長的幸福。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社會,學校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和開拓精神、探索精神。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基于學科教學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在思品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好習慣,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整體性知識,促進其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會思考、負責任的、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健華.小學思品教學與學生的信息素養[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4(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