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嬌
【摘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其成長和發展直接影響學生。探索輔導員主體成長的路徑,對輔導員實現自身價值現,對學生成長和成才起著關鍵作用。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主體成長 價值實現 大學生成長成才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249-02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引導青年學生走向信仰彼岸的“擺渡者”。當前的研究忽略了對輔導員這一主體的關注。因此,探索輔導員主體的成長路徑,顯得尤其重要。
一、新時期高校輔導員主體成長的重要意義
輔導員主體是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主體,是實現自身成長的主體。高校輔導員主體成長是輔導員自身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包括其文化修養、職業修養、身心健康、價值追求等方面的成熟與完備。
從輔導員主體切入,研究輔導員的成長和成才,是進行輔導員研究的立足點。第一,有利于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幫助輔導員發現職業價值,樹立職業目標,提高職業技能,完善人格修養。第二,有利于輔導員實現自身成長,提高輔導員隊伍素質,實現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第三,有助于保障學生成長成才。“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輔導員是學生思想道德塑造和發展的榜樣,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追求更高的自我價值。
二、新時期高校輔導員主體成長存在的不足
當前高校輔導員工作發展良好,工作主體和客體的素質都有提高。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缺乏對輔導員主體成長的正確思考和關注。
1.角色認識不清,自我定位不當
新時期,部分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角色缺乏正確認知和理解。一方面,認為跟教學和科研相比,思政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沒那么重要,輔導員地位不突出、成就不顯著。因而在工作中,不能對這一角色產生熱愛、執著、滿足和追求的感情。面對新情況新問題,一些輔導員不能主動迎接挑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缺乏穩定的角色情感和角色信念,缺乏自覺和責任的行為表現。
2.職業認可不牢,信念支撐不穩
以信念為引導,對所從事的活動懷有深切的認同感,是開展實踐活動的支撐和航標。然而現實工作中,工作“一肩挑”而地位薪酬不高,輔導員的發展需求與現今職業不完善發展的矛盾激烈,導致輔導員缺乏職業認同感,產生職業困惑感。個別輔導員缺少職業情感,對學生實行上下級般的管理,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在學習、日常、職業等各方面生活的健康成長。此外,社會環境變化,各種思想和價值觀橫流,個別輔導員忽略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缺乏工作的“精神支柱”,難以實現自身發展。
3.自我發展不夠,自我實現不足
“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既要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也要實現教育主體的全面發展和工作的價值需求。新時期,學校轉型發展、學生個性多樣化等,加重了輔導員的工作負擔;工作條件發展與輔導員自身發展需求與相矛盾,個別出現“知識恐慌”的局面;輔導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追求,無法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不能實現個人“對幸福的追求”。
三、新時期高校輔導員主體成長的路徑探討
1.樹立正確的角色覺知意識
角色覺知意識是是影響個體角色扮演、主體成長的關鍵因素,是人們對自己所處角色的地位、作用、實踐等的認識、理解及體驗。通過角色分析,輔導員能形成較穩定的角色意識和角色信念,激發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并以熱情、敬業等積極態度進行工作,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人格的培養。二是促進輔導員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專業教育知識等知識素養的提升。三是保持輔導員自覺能動和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喚醒其成長的需要和意識,增強他在這一角色中自立、自覺、自主、自律成長的信念。
2.確定堅定的職業信念品質
高校輔導員職業信念是輔導員對職業價值保持堅信態度,對工作深刻信任的精神品質。它是輔導員主體成長的精神支撐點。首先,輔導員堅信本職業是神圣的,以“精神工程師”為自己的高級價值追求,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導航職能。既要學習和遵守職業操守,又要在實踐中總結和提升;既要學習理論知識,也要吸收他人經驗。要把對職業的熱愛、信任和追求感情正確地融入教育工作中。
3.堅持正確的自我發展道路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因為他們是教育者,是當先生的,他們就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種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相互發展的活動,輔導員在教育學生的同時,提高了自身素質,獲得了個體價值。因此,要學習基礎知識,進行自我教育和參加培訓,培養理論能力和經驗能力;促進自身認知、情感、意志、興趣等素質的成長,提升自身的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這樣,既通過自己的辛勤耕耘收獲學生成長成才的喜悅,又促進自身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滿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頁.
[2]《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