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花
【關鍵詞】 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課;管理;教學設計;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80—01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中都是以學生上機操作為主,而少數民族的學生自我放任性心理又強,所以怎樣更好、更有效地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和課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課堂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從課堂管理中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才能高效率地上好信息技術這門課。下面,筆者就上述問題談點自己的建議。
一、信息技術課中出現的問題
1.課堂紀律不好。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門課,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便一個個健步如飛,沖到機房。上課的情緒是十分高漲的,但學習態度并不是很好,因為他們經常抱著一種娛樂的態度來上課,在教室里吃零食,學生之間相互走動、講話等情況十分普遍。
2.上網聊天、玩游戲現象屢禁不止。部分學生一到機房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有沒有網絡,如果可以上網他們比考試得了一百分還要高興。比如,有些教學內容涉及到網絡,要求學生們上網查資料并按要求完成操作,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管教師上機內容,自顧自上網聊天,不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更有個別學生偷偷把U盤、MP3帶進來,把游戲拷貝進來,或者在網上下載游戲,更有甚者在課堂上玩在線小游戲。
3.學生和教師都對該課程不重視。在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只開課一年,只參加信息會考,并不牽涉到高考,所以從未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認為上不上信息課都一樣。
4.學生的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由于高一的學生畢業于不同的初中,所以在計算機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學生只需幾分鐘就能迅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常會“吃不飽”,他們剩余時間就會顯得無所事是,轉而可能會去上網聊天、打游戲等。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吃不了”,會認為教師上課的進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個別的學生還需要教師單獨指導。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
1.教學環境的不同。信息技術課一般是在機房上課,學生所面對的是電腦而不是教師,教師一般要在講臺上操作演示、寫板書等,而且學生們都會不同程度地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要一一解決,這樣也就放松了課堂管理。另外與教室里上課相比,機房中出現的干擾因素更多,環境也更為復雜,相應帶來的紀律問題也更多。
2.學生操作水平兩級分化嚴重。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不同,這些差異造成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這種差異會更為明顯。初中上過電腦課的學生還能掌握一些操作,沒接觸過電腦的學生連開關機等基本操作都不會,還需個別輔導。這在教學中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不可能在教學中搞“一刀切”、“大鍋飯”,而是要根據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
3.教學設計存在問題。以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配合教師課件演示,這其實就是所謂的“任務驅動法”,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強調教學的重點、難點,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由此任務牽引,獨立探索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應對策略
課堂管理有三個目標:1.爭取更多的時間學習;2.爭取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3.幫助學生自我管理。為了使課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1.進行課堂紀律的管理。良好的課堂秩序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每一學期上課前向所有學生聲明機房的紀律和規則。
2.重視教學設計,合理組織上課。首先,教師要設計吸引學生的課堂導入方式。課堂導入方式很多,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選用。比如,以課堂提問的形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進而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即所謂的提問導入法;先向學生展示用課堂待授知識制作出來的電腦作品,引起學生對電腦作品的興趣,即所謂的展示導入法;再就是情境創設法,教師先設計一種虛擬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其次,加強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合觀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中的“學生演示”功能。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只做補充、提點、指導的工作,等到他們完成任務以后,找一部分學生來演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在課堂上,充分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