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貴蘭++王小紅
摘 要: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對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取得較好的欣賞教學效果呢?關鍵在于怎樣盡可能讓學生全方位置身于課堂教學,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
關鍵詞:創造性;音樂欣賞;領悟體驗;音樂本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35-01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對欣賞曲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快樂地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聽音樂不等同于欣賞音樂,若想要讓小學生豎起小耳朵,用愉悅的心情欣賞音樂,音樂教師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去看新課程下的音樂欣賞課,在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我總是盡量做好音樂和學生之間的橋梁,下面我將從“聽”、“說”、“唱”、“演”、“畫”、“奏”幾個方面來說說怎樣幫助孩子進行音樂欣賞:
一、關注學生仔細的“聽”
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安靜聆聽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生逐步增加對各種音樂要素的敏感反應以及各種音樂要素相互作用后產生的藝術表現力,仔細聆聽起著關鍵的作用。那么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安靜的聆聽音樂,發現和挖掘音樂中的音樂要素,在分析處理樂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現要素上下功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滲透于各個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音樂的活動中積累知識,提高技能,這一點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在《小青蛙》的欣賞中,不僅要讓學生聆聽出樂曲的音樂結構所表現的不同情緒和內容,更要讓學生深入作品細聽二胡所表現的青蛙叫聲,公雞叫聲及狂風、夜色、云霧的情景表現。尤其是要把主題音樂的旋律配上歌詞,讓學生唱熟、表演和豎笛演奏,最后讓學生跟著音樂完整地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才會慢慢積累對音樂的理解才會變得更加深刻。而彝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月琴演奏的主題音樂,則應作為重點聆聽。通過教學讓樂曲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 鼓勵學生大膽的“說”
語言在音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在音樂中失去優美、生動的語言,就會使其變得枯燥、乏味,失去藝術魅力。俗話說“言為心聲”,音樂要借助想象,正因為想象的存在,音樂才會變化無窮。教師在教學時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語言、神態要充滿對音樂的濃厚情趣,同時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好語境,在把握好語感的基礎上,把學生的興趣引到音樂中來,使學生產生高昂和振奮的心理狀態,從而讓學生說出聆聽音樂作品后的感受。如欣賞曲《大海》,我用語言描繪了月光下碧波相逐的海面;再問學生:“歌曲中的旋律是美麗、平靜的,可是,大海永遠都是這么美麗平靜的嗎?我們再聽聽這段音樂,大海發生了什么變化?你的心情怎么樣?”再初聽《海上風暴》后,學生就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海的另一面直接從音響上給他們深刻的感受,他們要用語言來詮釋對海上風暴的理解。
學生甲: 風很大,有巨浪,還有閃電,大海發怒了!
學生乙: 它發脾氣了。
學生丙: 像來了魔鬼,真可怕!
學生?。?好像要把船打翻了,好恐怖!
學生戊: 大海都緊張地發抖了,還肯定生氣了……
聽聽這些孩子的回答你一定發現他們有著不同凡響的思維,他們不說我們怎么能發現呢,這就是他們對樂曲的理解。
三、引導學生動情的“唱”
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是快樂的、或是優美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低年級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好聽的歌曲,如《小燕子》《嘀哩嘀哩》《春眠》等。
四、激勵學生充分的“演”
音樂和舞蹈是擅長抒情的藝術,舞蹈在創作表演過程中總是離不開音樂的。舞蹈通過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情緒、旋律等,它具有可視性,能更直觀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釋音樂,使人更容易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從而達到欣賞、感知音樂的目的。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后,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
五、激發學生自由的“畫”
音樂欣賞課不一定只坐在那兒聽,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動起來。學科綜合是一個讓學生動起來很有效的辦法,正如音樂新課標所說:“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好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把握好“度”讓它更有效地為音樂欣賞課服務。
六、啟發學生大膽的“奏”
每個學生都是創造的天才,把一根木棒給他們,他們絕對能給你即興敲出不同的節奏,聲響,音色。這是他們的潛能,他們的興趣,他們的探索,他們的表現,他們的自我肯定。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音樂情緒及不同的音樂形象選擇恰當的打擊樂器,為欣賞的歌(樂)曲伴奏,不僅使學生動了起來,更主要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音樂,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總之,小學音樂課的欣賞教學,老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音樂為本體,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積極引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音樂課堂結構,全面提高音樂素質,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如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快地融入體驗音樂的情緒,發揮想象的空間,能說則說,能舞則舞,能奏則奏……充分發揮學生專長,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音樂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欣賞課的小主人,是我們每位音樂老師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