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羽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數學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問題研究,提出集體備課的三種策略,并以案例講解集體備課的具體方法,供數學教師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高中數學 集體備課 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B-0058-03
集體備課指的是學校教師在一定的指導原則之下,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統一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的過程,使以往教師之間封閉、缺乏交流的狀態被徹底打破。它對教師之間進行團體協作的要求很高,并能夠從整體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使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提高。高中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的難題,對于這些難題,高中數學老師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與探討,使之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同時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一、高中數學有效進行集體備課的策略
(一)學校要加強對高中數學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的指導與管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要想提高高中數學教師集體備課的有效性,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加強高中數學教師對集體備課的認識,讓他們能夠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增強自身的團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等。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對高中數學教師進行培訓,讓他們能夠意識到集體備課的意義,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與缺陷,讓高中數學教師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集體備課的重要性,并付出行動,而不是敷衍了事。
除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師對集體備課的認識,學校還要制定完善的集體備課管理制度來對教師進行監督與管理,對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的細節要進行明確規范,使集體備課能夠按照相關規范扎實推進。在高中數學教師集體備課過程中,要有集體備課記錄表,以此作為依據,對教師的集體備課情況進行監督與檢查,選出較為優秀的備課成員進行獎勵;對于成績較差的成員,要實施一定的處罰措施,以此來增強高中數學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集體備課要專注解決實際問題。新時代的高中數學教育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專注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要從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方式與過程、知識與能力入手,明確教學目標。集體備課設計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考慮優等生或者是差等生,要面面俱到。高中數學學習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探索與實踐、合作交流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引導,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形成合作性的學習方式。
在進行集體備課之前,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入、透徹地理解,對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進行準確的把握,使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較高的有效性。集體備課時,老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內容選擇上要盡量貼近生活,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避免枯燥乏味的講解導致學生厭學現象的發生。比如,在給學生講解概率問題時,可以把生活中遇到的彩票、抽獎等案例融入數學課堂的教學中。當學生聽到這些,自然就會引發他們的興趣,認真聽講課堂內容,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同時,還要對課后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因為課后作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而且也是老師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驗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作業的設計要注意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典型性、高效性等,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三)不斷創新集體備課的方式。傳統的集體備課主要是這樣的,幾個老師聚在一起,由一個老師針對各個章節提出教學觀點和設計方式,然后再由其他老師進行分組討論,對教學設計進行修改與補充。這種方式剛實行的時候效果非常顯著,很多學校都實行了這種集體備課形式,但是經過長時間運用之后,教師對這種集體備課方式慢慢地感到厭煩,甚至喪失了主動性與積極性。在這種狀態下,集體備課的效果越來越差。集體備課形式必須不斷進行創新與發展,利用多種多樣的集體備課方式來提高教師集體備課的積極性,使集體備課的效率在不斷的創新中得到提高。比如,可以組織幾名教師現場聽一位教師上的課,然后針對這位教師的教學情況以及教學效果進行討論,找出課堂上的優點與不足之處。針對優點,要在學校中進行推廣;針對不足,要想辦法進行完善。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讓學生參與教師的集體備課,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教師也能夠明白學生的真實想法,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更加有效地進行集體備課。
(四)完善高中數學集體備課的評價機制。集體備課能夠集結所有高中數學教師的智慧,在教師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產生更多的思想精華。在高中數學課堂上,很多有效、新奇的教學方法是集體備課的結晶,是廣大高中數學教師積極討論產生的結果。為了提高高中數學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的積極性,必須完善集體備課的獎勵與評價機制,對成就較大的教師要適當給予獎勵,讓他們在今后的備課中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二、高中數學教師進行集體備課的案例探討
(一)高中數學教師集體備課時要注重例題的選取。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集體備課時,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及興趣等,并以此作為為學生選取例題的切入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選擇教學例題時,要注重例題的糾錯性,以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知識缺陷、思維混亂和結論錯誤的現象。所選用的例題,要體現培養學生自主研究能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思想。學生在例題的學習中,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與經驗,經常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解決,這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促使學生的思路打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跳躍式的發展,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在集體備課中選取典型例題,進行全面解答。數學教學是典型的例題教學,例題在數學教學中占重要的地位。高中數學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特別注重例題的選取,并對例題進行提煉,讓學生能夠在例題的學習中學以致用。比如下面這個例題:
已知定點 A(O,P),(P 是正整數)和線段 MN,MN 的長度為 2P,當線段 MN 在 x 軸上滑動時,設 |AM|=t1,|AN|=t2,∠MAN=θ。求(1)∠MAN 的外接圓的圓心 C 的軌跡方程。(2)∠MAN 的外接圓的圓心在上述軌跡上運動時,能否使 θ 為鈍角?若能,求出 C 點的相應的運動范圍或者位置。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由題中我們可以看出,第(1)問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第(2)問就比較難,解決它的方法有多種多樣,這樣在解決第(2)問時最好要借助集體力量,在集體備課中解決。首先集思廣益,然后再綜合分析,以找到較為簡單明了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之間的資源得到共享,教師教學能力得到共同提高,同時還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開闊教師的思維。下面是集體討論后,得到的幾種解法。
先對第(1)問進行解答決。設圓心坐標為 C(x,y),如下圖所示:
可以得到(x-0)2+(y-p)2=y2+p2,然后對這個等式進行整理,得到 x2=2py。
對于第(2)問來說,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我們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解決。
第一種方法,利用余弦定理。設 N 點坐標為(x,0),那么M 點的坐標為(x-2p,0)。根據余弦定理,可以得出,又因為 t12+t22=(x-2p)2+p2+x2+p2,所以得到
所以 cosθ≥0,又因為 θ 是三角形的內角,所以 θ 不能為鈍角。
這種方法對點的坐標進行了靈活設計,利用余弦定理使得問題得到很好解決,也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
第二種方法,利用向量法。我們可以用向量的知識來對第(2)問進行解答。設 N 點坐標為(x,0),那么 M 的坐標為(x-2p,0),得到 =(x-2p,-p),=(x,-p),因此=x(x-2p)+p2=(x-p)2≥0,也就是 =t1t2 cosθ≥0,所以 θ 不能為鈍角。
這種方法也是對點的坐標進行靈活設計,不僅加強了對實數與向量知識的運用,而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向量之間的夾角,把各個知識點聯系起來,靈活應用,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解答問題目。
第三種方法,利用圓周角和圓心角的關系法。我們利用圓中同弧所對的圓周角與圓心角之間的關系來進行解答。圓心 C 所在的方程為 x2=2py(圖 A 所示),x2=2py 和 x 軸相切且在 x 軸的上方,所以∠MAN 所對的弧為劣弧或者半圓(如圖 B 所示)。
由此知,∠MCN=2∠MAN≤π=∠MAN≤,所以∠MAN不能為鈍角。
這種方法結合了解析幾何與平面幾何的理論,用平面幾何的知識來對問題進行解答,看上去像是一道證明題,但在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解答時,學生的思維領域能夠得到極大開闊。
以上這幾種解題的方法,通過集體備課集結了多位數學教師的思維結果,使得不同的教師在不同的班進行講解時,能夠根據本班的具體情況,選擇一種方法進行詳細講解,然后把另外兩種方法作為補充告訴學生。這樣,教師在給學生講課時,就能夠做到胸有成竹,能把例題講解得更加透徹,使思路更加清晰,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得到提高。
在現代化的數學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運用現有教材,為學生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是每位高中數學教師都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高中數學課堂實行集體備課,能夠集中所有數學教師的智慧,實現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養成集體備課的好習慣,對每節課都要反復地進行討論與思考,不斷地進行修改與完善。促使教師之間團結協作,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學校的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提升高中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范同雨.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集體備課的力量和智慧[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8(8)
[2]王 翔.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數學集體備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8)
[3]黃 瑤.新課程理念下對高中數學集體備課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50)
[4]任天友.說題——數學集體備課的有效途徑[J].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2014(12)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