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摘要】體驗教學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憑借自己的情感、直覺和想象等對言語藝術以及滲透于其中的思想情感的親歷、感受和領悟。它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投入和親自感悟,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gòu)。在語文課堂中,可以從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閱讀、相關補充、對話點撥、言語實踐等方面來落實體驗教學。
【關鍵詞】體驗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言語實踐;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何謂體驗?《教育大詞典》這樣注釋:體驗就是親身經(jīng)歷,就是聯(lián)系自身的體味。在語文課堂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體驗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的激活
體驗以情感活動為顯著特征和核心。據(jù)心理學觀點,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動,人進入某一實際情境,或接觸虛擬情境,都能激起某種體驗。因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時,我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法。
(1)文章中的“石頭”指的是什么?(老天鵝)
(2)天鵝在我的印象中是純潔、美麗的,猶如少女般輕盈,文中把天鵝說成是石頭,你贊同嗎?(引導學生找出“個兒特別大、重重地”等詞)
(3)一只成年的大天鵝體重達20多千克,重嗎?(1.石頭給人的感覺是堅硬,沉重,老天鵝也是。2.把天鵝比成石頭,體現(xiàn)了老天鵝的英勇無畏。)
(4)天鵝們用什么撲打寒冷堅硬的冰面?(沒有任何工具,用血肉之軀破冰)
(5)情境體驗:把書桌當作是冰面,你的右手就如老天鵝的翅膀,高高舉起你的右手,“騰空而起”“重重地撲打”,你有什么感受?
(6)語言渲染:老天鵝騰空而起,能飛二三十米高,飛得越高,下落的沖力越——大,它的胸脯和翅膀就越——疼,這沉重的一擊后,冰面如何?(顫動)貝加爾湖的冰層在寒冬季節(jié)厚達1米,此時是初春,至少也有一二十厘米厚,這沉重的一擊后,老天鵝不僅得忍受劇烈的疼痛,還可能會受重傷,甚至死亡。
(7)指導動情地朗讀。
以上教學片段中,通過模擬情境,學生對老天鵝的奮不顧身有了切身體會,而后通過師生的對話與朗讀,進一步感悟了老天鵝勇敢、頑強,為拯救同伴不惜犧牲的奉獻精神,走進了文本的內(nèi)涵。這種情境體驗教學有效地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二、充分閱讀,體驗的基礎
“沿坡討源,披文入情”即謂此。“披文入情”的過程就是深入閱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獨特的感悟、豐富的體驗才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讀書,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品味,讓他們在反復閱讀中生成自己的體驗,從而在看似“無為”中體現(xiàn)教師的“有為”。
三、相關補充,體驗的深入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其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有適合于學習新知的觀念時,有效的認知活動才能產(chǎn)生。體驗的生成也是如此。上文所說的情境激發(fā)下生成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外界誘因,借助學生自身的想象和聯(lián)想而生成的一種體驗。但是,學生如果完全不具備相應的生活經(jīng)驗,這些體驗就無從產(chǎn)生。因此,當學生對文本表達的“意”不熟悉時,就需要教師補充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以便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促進體驗的生成。這些經(jīng)驗包括相關的背景知識、生活經(jīng)驗、情感經(jīng)驗、價值取向等。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經(jīng)典的送別詩。詩歌描寫的時代、地域環(huán)境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成了教學難點。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摯友的角度、渭城的景色以及地域的差異這三個方面感受依依惜別之情,進而體會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教學時采用補充相關材料的方法,使學生通過閱讀想象深刻體驗離別之情以突破難點。
補充一:渭城到安西到底有多遠呢?課件出示路線圖,引導學生計算出它們的距離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即使騎馬去,元二也得走半年多,體會路途之遙遠。
補充二:閱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的詩句“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讀后交流:王維會怎樣勸元二?感受元二此去行路之艱難。
補充三:出示渭城與安西不同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渭城這里春雨綿綿、楊柳依依,安西那兒卻是黃沙滿天!渭城百花盛開、春意盎然,安西那卻是滿目荒涼!渭城有清甜的故鄉(xiāng)水、親切的家鄉(xiāng)話,安西那卻是舉目無親、鄉(xiāng)音不再有!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學生在這種強烈對比和心潮逐浪高的反復朗讀中深入地品味酒中所蘊含的濃郁的感情瓊漿。“勸君更盡一杯酒”,酒中含情,借酒傳情,這會是一杯怎樣的酒?(一杯離別的酒,一杯傷感的酒,一杯無奈的酒,一杯祝福的酒……)元二這一去,不知何時歸,這杯酒也許就是訣別酒,假如你是王維,會對元二說些什么?引導自由表達后,配樂朗讀體味情深不忍別。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整合教材資源,讓學生馳騁想象,激發(fā)思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四、對話點撥,體驗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任何脫離價值取向、人文精神錯位的“獨特體驗”,都須引導、點撥、深化、糾正,絕不能“越位”。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事物和問題的認識和看法還不全面、不成熟,容易出現(xiàn)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以偏概全、以己及人的現(xiàn)象,盡管見解有別他人,顯得“獨特”,其實是錯誤的,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對此,我們不能一味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應該開展引導性對話,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委婉矯正,巧妙引導,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如在教學《螞蟻和蟈蟈》時老師問:“蟈蟈們躲在大樹下乘涼,有的唱歌,有的睡覺,它們還會做些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蟈蟈們還會做運動,跑步、跳繩……”此處學生的理解與文本價值取向有了偏差,老師點撥:“咦,蟈蟈們有可能去做運動嗎?聯(lián)系課文,再好好想一想。”其他學生馬上發(fā)言:“不會去做運動,因為它們躲在大樹下乘涼,做運動會很辛苦,會流很多汗,蟈蟈們還在嘲笑螞蟻是傻瓜,它們是不可能去運動的。”“老師,這是一群躲在大樹下偷懶的蟈蟈,肯定不會去運動。”通過這番對話的點撥,學生就真正領悟了文本的價值觀。
五、言語實踐,體驗的升華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陳先云強調(diào):“語文教學都要從‘人文主題的思維定式中走出來,注重一課一得、課課有得、螺旋發(fā)展。”由此可見,發(fā)現(xiàn)、提取文章的教學核心價值是踐行這一思想的要務。教師應立足于文體特征,重點揣摩表達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發(fā)展言語能力,學得閱讀方法,即為得言、得義、得法。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是通過小駱駝和小紅馬、小駱駝和駱駝媽媽這兩組人物對話展開的。教學時我主要抓對話內(nèi)容來展開,讓學生通過品讀體味關鍵詞、分角色朗讀等體會小駱駝從委屈到自豪的內(nèi)心情感變化,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小駱駝自豪之情的理解和體驗。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寫話環(huán)節(jié),進行言語實踐訓練:沙漠旅行結(jié)束了,小駱駝又去溪邊照“鏡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紅馬,這回小駱駝會怎么說?聽了小駱駝的話,小紅馬又會怎么說呢?把他們的對話寫出來,再和同學們交流。課后,布置了以“第二次相遇”為題寫一篇童話的作業(yè)。通過這些言語實踐活動,文本中蘊含的正確審美觀在學生的言語表達中自然得以體現(xiàn),對童話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情感的體驗更加深刻。同時結(jié)合教師的評點,學生在練習中掌握對話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實現(xiàn)得言、得義、得法。
總之,體驗教學就是設定與書本內(nèi)容相適應的場景,讓學生作為活動主人,置身于其場景中,主動參與,親身經(jīng)歷,親身體驗活動過程,使情感得以升華,自身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慧敏.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的探究[J].才智,2015(14).
[2]朱易靈.體驗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下),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