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審題是解題的前提與關鍵,許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較高的天分與優秀的數學思維水平,但在做題或考試中卻只能達到普通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審題能力培養不到位,在解題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抓住問題關鍵,出現漏解或錯解,導致學生實際水平沒有很好地體現。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審題能力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在考試中或平常測驗中取得良好的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培養策略
審題能力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學習習慣培養,即讓學生在接觸問題的第一時間抓住關鍵,聯系現有知識、經驗基礎,分析問題,以此實現正確解題。但小學生思維不成熟,加之審題能力涉及數學知識本身、理解能力、思維發展、習慣養成等多方面,交叉性較強,看似簡單的審題能力培養過程,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學問,小學生審題能力培養遠未達到預期目標。本文從實際出發,結合新課標教學理念及要求,從多方面討論如何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一、審題第一步——讀題
許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都沒把題目看完,或者說剛剛看完題目,就開始解題,過于迷信自己的理解、判斷能力,而學生在答案講解過程中發現是自己沒有完全讀題導致的錯誤,簡單地將認為是自己粗心,并不以為意。實際上這是審題能力差的一種表現,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提高學生讀題能力。首先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必須要不漏一字的看完題目,對問題有一個初步印象;其次再進行第二次讀題,在此次讀題中必須提取好題干信息與需要解決的問題,標記關鍵詞,確保沒有漏落主要信息,完全明確題目大意。教師在講解題目時,同樣要嚴格踐行這三個步驟,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
例如在解應用題“雞兔同籠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教師先帶領學生通讀一遍題目,再提取出題干等關鍵信息:“籠中有雞和兔子兩種動物、共有35只、共有94只腳,求雞與兔的數量”。通過如此方式,能夠抽絲剝繭,將所有有用信息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更好地理解題目,避免讀題不清等問題。
二、審題第二步——分析
在審題能力培養中僅有讀題培養還遠遠不夠,分析是審題能力培養中的重中之中,只有將前面所提取的題干完全分析透徹,才能說是審題清晰。其一,要分析考點,揣摩出題人意圖,便于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后續審題。其二,教師日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一定分析方法或技巧,發掘題干中隱含的已知條件,提高審題質量。如在上述例題中,我們通過“雉、兔”二字知道籠中為雞與兔,而每只雞有一個頭與兩只腳,每個兔子有一個頭與四只腳,通過不斷發掘隱含條件,幫助解題。而在部分應用題、拓展題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根據已知條件畫出相關圖形,使題目信息更加明了、直白,在讀題過程中建立具體模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含義。其三,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來解讀題干。例如在上述例題講解中,既可以從“假設有x只雞,那么雞足的數量可以用2x表示,兔足的數量可以用(35-x)×4,聯立方程即可求解”方向分析,也可以從“假如所有動物都少了兩足,剩下的都是兔足,除以二便能得到兔子數量進而求解”的方程思考,不論以何種方式,教師都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分析。
三、審題第三步——檢查
必要的檢查的審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提高審題質量、避免審題錯誤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地方。檢查包括提取題干是否漏抄、抄錯,分析過程中有無邏輯缺陷或其它問題等。在檢查分析過程時,一般用逆推法,從分析成果著手,通過逆推過程分析,得到與已知條件相同的“結論”,從而保證邏輯的嚴密性與合理性。在分析過程中對于自我認為分析不到位或有疑問之處,要馬上進行檢查,重新讀題,再次檢查題干信息,分析隱藏條件,進一步確保沒有遺漏之處,再嘗試換一種方式去解讀題干,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提高審題積極性,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
小學生在受到表揚或贊美后往往對某件事的參與積極性大漲,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通過鼓勵讓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審題能力培養過程中來,提高教學效率。一方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不定期地表揚學生,對學生每個微小的進步給予肯定與贊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善用發展性評價,通過積極的評價語言,在保護學生自尊心、學習信心的基礎上,指出學生的潛力與不足,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五、結語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提高學生審題能力對學生今后數學學習乃至生活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從實際出發,從讀題、分析、檢查、鼓勵等四個方面闡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審題能力的長足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長期教學中不斷探索,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完成有審題技巧到審題習慣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朱文學.淺析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審題能力[J].速讀旬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