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鴻萍
摘 要:隨著中小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行為問題的出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積極適應新的教育要求和學生的需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意味著,今后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特別對于小學班主任來說,還應當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關鍵詞:教師心理;身心健康;教育合力
一、教師要有陽光的心理
班主任對學生來說,既是良師,又是益友。班主任的個性、能力、教育教學風格等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影響極大。因此,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樹立平和、友善、正直、民主、敬業、愛生的教師形象,成為學生的榜樣。
1.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小學生對班主任老師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戀的情感,他們十分關注班主任對自己的態度,他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班主任對自己的態度和情緒反應為轉移的。孩子的心是敏銳的,當老師以一顆真誠、愛他的心與其相處,很多難題都會破解。一年級剛接班,樂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孩子,才剛入學沒幾天,就把班級同學惹遍了,老師批評他,樂十分蠻橫而不禮貌地對待老師。知道這些情況后,每天課余時間,我就把樂帶到身邊,有時候跟他聊聊天,有時候讓他幫著翻翻本子,慢慢地樂似乎忘記了自己原來的模樣,連其他任課老師都夸他變化真大!“愛人者,人恒愛之。”“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給自己陽光,就會給學生撒播陽光,給大家帶來陽光,自己也會變得更加陽光,有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要能當學生的榜樣
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我們踏入師范學校第一天起,這句話便銘刻在心。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就先做怎樣的人。如:希望學生做環保小衛士,自己首先彎腰撿起每一片紙屑……每天,要求孩子整理好自己的東西,我的講臺一定要整潔;要求孩子把桌椅擺好,我每天總是先示范并幫忙擺好……選擇身邊的典型事例,樹立學生心中的榜樣。如:推選班上學習成績優異,工作熱情高,有專長的學生作榜樣,召開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向榜樣學習,學生從中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因此產生“我也能行”的熱情。隨著時光的流逝,學生的完美人格逐漸形成。
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每個小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權利和尊嚴,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和討論,傾聽學生的心聲,信任學生、理解學生、接納所有學生。
1.對待寬容一點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以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心理潛能得到最大開發,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生活、社會適應良好。教師應正確認識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多給學生以鼓勵和期望、賞識與肯定,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慧,是來到華園接的第一屆畢業班里的孩子。她,樸實而謙遜,學習成績好,又乖巧懂事,做事情有責任心,她在班里同學間的威望特別高,老師們都很喜歡她。可是到了六年級,隨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慧變了,作為班主任的我接到了不少來自于老師、家長、學生的投訴。多次談話她都是一臉不屑的樣子,到了最嚴重的時候,就是一次上課我把她的桌子搬了出去,而她自己一臉冷漠地將桌子搬了回來!可是當時的我“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占了上風,最后我以我所謂的師道尊嚴贏了這一場對弈!
可是我們倆從此再沒有像以前一樣說過話,更別說有以前的親密無間。孩子畢了業到現在五年,她從沒有像其他的孩子三不五時來找我,我的心里不是滋味,作為愛她的老師的我,何嘗不是像她一樣,總會在自己一茬又一茬的學生中去尋找她的影子。何嘗不是在后悔,當時要是自己慢一點兒,更慢一點兒,做到真正地蹲下來看孩子,或許結局會更完美一些。我反思,當時要是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期待,學生一定會“親其師而信其道”。
2.氛圍寬松一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好的氛圍,比如游戲、比賽、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情緒得到調節,心靈得到溝通,行為得到規范,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三、重視家校的教育合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在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談舉止影響孩子并決定孩子平常的行為。因此行為習慣教育能夠能夠陶冶孩子的情操,從根本上杜絕學生產生不良心理。成長的道路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可以有一些孩子無法達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面對孩子的失敗,部分家長無法接受,便對孩子批評、打罵,久而久之,孩子害怕失敗,生怕受挫折,因而耐挫力差,經不住挫折考驗,面對挫折恐懼而消極悲觀憂郁,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影響心理健康。記得一次單元測驗后,菲——我班一個很優秀的女生在座位上哭,怎么勸說她都沒有用,放學后也不肯回家。我問她為什么不回家,她說回家了會被父母打罵,因為數學考砸了。聽了她的話,我很震驚,于是安慰她說:“別害怕,老師送你回家,保證你不挨打。”小女孩半信半疑地和我上路了。一路上,我對她說了許多鼓勵的話,讓她覺得失敗并不可怕,偶爾一次失敗說明不了什么,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來到她家,我向家長說明來意,并給家長分析孩子此次失敗的原因,請求家長不要責怪孩子,多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孩子的實力。從那以后,孩子不再因為成績的問題而擔擾了。
小學階段是孩子生長發育的初期,這一時期也受到了社會的重視,學校教育應注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為了讓學生能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學校各科老師應該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當好學生的引路人,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美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須媚.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8(S1):121-122.
[2]袁桂珍.當好學生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幾點體會[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