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摘 要:老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不乏似曾相識、千篇一律的感慨:送傘、讓座、生病、考砸……單調劃一的素材、如出一轍的文字,讓人味同嚼蠟,甚至還出現點評學生優秀作文時,被其他學生火眼金睛分辨出是出自某篇作文選。這樣的尷尬引發一次又一次思考,孩子們筆下的素材怎么就這么少?
關鍵詞:學生作文;素材;習作素養
體驗生活是小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覺和體悟生活的間接渠道。把自己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從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好惡來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讓體驗變成一種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現形式,學生的習作素養在不斷的生活體驗中得到積淀,方可提筆有懷可抒,頓筆有心抒情。
給學生一臺素材制造機!為此,我特意設置一些體驗活動,以體驗為酶,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激發寫作靈感。
一、另類體驗,真材實料釀新酒
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就有不一樣的生活作文效應。在第六組綜合性學習中,我們來了一次換位體驗:請你當老師,為同學們上一節課……此話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驚異的,有膽怯的,有懷疑的,更可貴的是有好幾位都躍躍欲試。經過老師的指點,孩子們自己充分地備課之后,小老師們陸續走上講臺。不同個性的“老師”展現出不一樣的風采,孩子們的記錄令人耳目一新。
習作片段1:
“歐老師”羞澀地走上了講臺,拿起了麥克風:“下面我來為大家講解《己亥雜詩》,這首詩主要講了……”然而,同學們的反應似乎超乎了歐老師的意料。同學們聽課的沒幾個,走神的不少,有的東張西望;有的與前后桌講話;有的在自顧自地玩……歐老師為了打破這一尷尬的局面,說:“誰來解釋這首詩的意思?”說完,充滿期待的眼神望向同學們。結果并沒有他所想的那么理想,全班陷入了沉默,沒有一個人舉手!歐老師又微微泯了泯他那小嘴,不好意思地苦笑了,還一直不斷地轉過頭去用求助的眼神望著李老師……
片段2:
我開口說:“還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出來?!蔽覓咭暳巳?,沒有一個人舉手。我正暗暗自喜,可沒想到,就在這時殺出一個程咬金——張美娟。她問:“浙東在哪?”我的大腦360°旋轉,可就是搜不出浙東在哪,完全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問題呀!我慌了,心急如焚,一遍一遍問自己:“浙東在哪呢?在哪呢?”由于我太長時間沒回答出來,班上嘈雜起來,同學們紛紛議論,望著張美娟那魔鬼似的笑容,我站在高高講臺上,恨不得變成隱形人……
換位模擬的角色所履行的工作職責,第一次走上講臺,第一次聽同學講課,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全新的內心旅程。有了不尋常的體驗,筆尖所落之處必是心動之處。
二、感覺體驗,釋放童真味更醇
人的差異的存在,決定人的體驗永遠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兒童的天性在體驗中釋放,由于體驗常常伴隨著一種內在感覺,這種內在感覺需要通過內部注意去感受和把握。學生的境遇每日都在呈現多樣化,他們的內心承受力也會出現迥異的層面。倘若長時間有意識關注自己的潛在感覺,就會逐漸豐厚其內在的情感體驗,那隨心記錄下來的生活文字片段定是情真意切的,就不用再擔心過于成人化的語言了。
三、捕捉體驗,精彩瞬時發酵
課堂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出乎老師預設的“意外”,此時,不必拘泥于備課,不妨來個即興創作指導。
語文課上,突然,學生中一個角落騷動起來—— 一個孩子帶來的小倉鼠逃出了小籠子!我不急著訓斥他們,而是淡淡地旁觀而已。于是好戲上演了……
終于倉鼠落網了,我們的作文也可以開始了。讓孩子們就剛才的突發事件寫一篇作文。剛平靜下來的課堂,波瀾又起。我抓住機會,因勢利導加入孩子們的大討論?!皠偛艂}鼠都逃到哪兒了?”“為什么抓不住它?”“是誰發出了驚叫?”“是誰把他抓住的?”“為什么會出現在教室里?”“你怕不怕?”學生的眼、口、耳、心靈所有的感官瞬間調動起來。有了這樣的體驗與指導,兒童的言語表現欲與言語表達沖動被充分地激活了。接著不到半小時的寫作,再現了小小幾分鐘的精彩。
習作片段:
小倉鼠被逼到了桌角,逼到了“懸崖”邊,這只可憐的小倉鼠看到沒有退路了,只好“英勇跳崖”!我嚇得閉上了眼睛,1秒過去了,2秒過去了,3秒過去了……怎么還沒有聽見小倉鼠的慘叫聲?我重新睜開眼睛,朝小倉鼠剛剛跳崖的落地點看了看,什么也沒有??!——原來是一位眼疾手快的女漢子伸手捧住了它。
體驗,打通了孩子自我與世界的橋梁,建立了一個溝通的渠道。孩子們熱衷將自己的感受和同伴分享,并潛移默化地將這種意識和能力遷移到日常生活與表達中。那么,真正的學習就發生了。孩子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體驗著,這種體驗應該成為孩子表達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調動孩子生活的體驗,充實寫作的內容和表達。體驗積淀生活,讓寫作不再艱澀;體驗有情可舒,讓平淡如水的文字發酵成醉人的美酒。
參考文獻:
[1]張飛.我手寫我口 我筆表我心[J].作文教學研究,2009(3).
[2]潘成風.把習作引向生活[J].小學時代(教師版),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