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
摘要: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教學重點應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從教師行為轉向學生活動。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對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新課程改革;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30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盡管《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嶄新的理念,但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著不少現實的矛盾。
筆者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都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課程改革,但也面臨不少困惑,其主要表現為:
1. 如何看待過去的數學教學傳統。一些教師認為過去的教學經驗有用或非常有用;一些教師認為已經過時;一些教師認為是進行新課程數學教學的障礙。從中可以看出,如何看待過去的教學傳統,已經在教師的思想中引起混亂。筆者在與其他教師的訪談中聽到過這樣的說法:數學新課程改革就好像是重新洗牌,過去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經驗)現在已經不那么重要了,而過去曾經忽視或淡化的東西反而是重要的。至于這些做法和東西具體是什么,大多數人都回答不上來。
2. 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調查發現,一些教師認為在數學課程改革中更新觀念很重要或重要,但是,另一些數學教師不知道該如何更新觀念,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更新觀念就是多學習多看書,甚至有的教師認為在現行體制下觀念太新了反而是一件壞事。在與教師的交談中,大家有一種普遍反映就是:觀念或理念的概念太虛,看不見摸不著,你說你已經更新了觀念但是做的還不是跟其他人做的一樣,有教師反問:觀念真的能指導教學實踐嗎?我們不是經常嘴上說的是一套,實際上做的又是一套嗎?
3. 教師如何改變教學行為,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一些教師說他們在進行新課程的數學教學中仍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認為現在上課與過去沒有什么區別;另一些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發生重大改變。從與教師的交談和學校里的隨堂聽課和見聞中可以發現:盡管新課程的核心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教師仍習慣于從概念出發,而不是從問題出發,仍注重結論的識記,而忽視對知識發生過程和思維方法的探究。很多教師缺乏對現代學習理論的研究,缺乏對學生探究活動、合作交流的尊重與發揮,對選擇什么內容進行探究、如何開展合作交流、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的探究發現等重大問題并不明確,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學習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未見重大改變。
通過多年來數學新課程的實踐與思考,我們通過幾則案例來澄清幾個數學教學的基本問題:
案例1:有一則廣告聲稱: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產品。你聽了這則廣告后有什么想法?(《數學課程標準》第81頁)
分析如下:
1. 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感覺(教師要教給學生什么?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接觸各種數據,這些數據作為信息傳遞的一種形式,有著和語言信息相同的功能,而且它比語言信息更直觀、更具體。倘若人們無法從數據中獲得信息,這將直接威脅到他在這個信息化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2. 剝奪了教師在課堂上指揮一切的權力。學生對這則廣告的想法,有很大的差異,這些不同的想法也不是可以用“對”或者“錯”可以簡單評價的。
3. 實現了知識與技能的目標(教師在新課程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統計的觀點分析這一則廣告。比如,這則廣告的樣本是如何選取的,樣本的容量有多大?若該公司僅僅調查了4個人,其中有3個人使用了該產品,就說有75%的人使用了該產品,這個數據可信嗎?假如調查的人都是本公司的員工,這個數據可信嗎?如何取樣才能使該數據具有說服力呢?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統計觀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認真地學習掌握統計知識。
4. 學生自己的數學思考(教師知道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從以上分析,學生對廣告中的數據應有自己的分析判斷,應對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提出必要的質疑。另外,學生在提出質疑時,若再引導他們進行重新調查,再決定是否購買,則就更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學生需要設計方案來收集數據(選擇樣本、容量),數據處理,做出決策(買還是不買)。
案例2:我們以“負數的教學”這一內容為例。傳統的教學程序是:引例(溫度的表示,海拔高度的表示)——抽象出負數的意義——回到負數的現實問題。這種教學方法以理解負數的意義為中心,前面的引例是為了引出負數的概念,后面的實例是為了解釋負數的概念。這里雖然也有一個探究和新知識生成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只是認識的附加,本身并不重要。再創造的教學理論強調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負數是怎樣形成的?促使負數產生的過程是怎樣的?環境的需要是什么(在現實生活中什么情景下面對怎樣的困惑人們才發現負數)?傳統的需要是什么(創設怎樣的情景才能讓學生感到數不夠用了,比如1-8等于多少)?負數發現的過程中人們是怎樣思考的?用什么來啟示學生探索中的學生順其自然地表示出所謂的“負數”等。再創造的教學理論要求學生在獲得負數這一概念的同時,有一個數學思考、數學探究和數學交流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任何知識都有賴以產生意義的背景,知識是一種工具,要理解并靈活運用某一知識,就應知道知識的適用范圍,也就是應當理解知識賴以產生意義的背景,即情境。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認知過程,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并運用知識,就應該為其創設相應的認知情境,這就是情境學習。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理解:我們教學的重點應從教轉向學,從教師行為轉到學生的活動。不應該學習現成的數學,學生應當通過在數學活動再創造來學習數學。因為,結果不過是具體的知識,而再創造的過程則蘊含著我們不斷獲得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智慧。“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不如“在探究中學”“在再創造中學”的效果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