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均標
摘要:在現實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式的形式化,低效化普遍存在。如何做到輕負擔、高質量呢?筆者從明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我先問的、優化教學情境,規范操作演示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信息;教學實效;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98
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甚至可以說,課堂學習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自新課程實施以來,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全面,對新的教學方法應用不恰當等原因,信息技術課堂上一度出現了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現象。著名的李藝教授在觀摩了某地一次優質課評比活動后指出:“現在我們的新課程,理念超前于內容、形式超前于內容,玩兒的花樣多,浪費時間的情況多,一節課大部分是廢話,形式化嚴重,缺的是內容。”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眾多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筆者認為這與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情境的優化、教學方法的得當、演示操作的規范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樹立“效益”意識,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實現輕負高質有效的教學。
一、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結果和標準。它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學生學習的具體指標和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南,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具有定向和調控功能。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其中,“知識與技能”是結果性目標,具體表現為了解、理解、遷移應用的知識點及學生通過練習而形成的能力要求,對于這一維度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練度進行測量和感知,也就是說是可以量化的。“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是體驗性目標是指學生經歷具體的學習活動過程或思維活動過程,從中掌握到學習的方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情感的熏陶和氛圍的創設,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它對可塑性較強的小學生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有了以上對三維目標的認識后,我們不難看出,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一要有整體性,應把課時目標和單元目標及課程總門標結合起來。二要有可操作性,在目標的制定上應體現學生的實際水平,再在此基礎上制定可行性的教學目標。三是科學設定目標,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既要有統一的要求,又能體現教學的層次性。四是教學目標要少而精,抓住重點。
二、選擇教學方法,保障高效課堂
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學生有興趣上課,在快樂中學習。那么,怎樣讓學生喜歡我們,喜歡上課,我們除了傳統的“你教我學”之外,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中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法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與學的統一,提升課堂效率。又如,我們可以將一些與學習有關的益智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既滿足學生的興趣,又開發學生的智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技能,一舉三得。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好勝心理,結合教學內容,舉辦繪畫比賽、動畫比賽、文字輸入比賽、計算比賽、網絡知識比賽等,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挖掘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習的效益。
我們都知道,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越性和局限性。課堂教學方法雖多,但是如果使用不當,照樣會影響課堂效率。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有優化組合的意識,應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和組合運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優化教學情景,提高學生素養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也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學情景都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創設情境時,教師應首先考慮該情境是否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是否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其次應圍繞教學主題,合理地進行情境的創設。
如三年級的下冊《古詩一首》,由于教學的內容以枯燥的指法練習為主,學生的興趣明顯不高,而且農村的條件不比城市,沒有家家都配上電腦,回家練習更是不可能。針對這一現狀,筆者爭取利用上課的四十分鐘讓學生自己有興趣去練。為此,筆者設計了一個闖關游戲,每關以輸入漢字數字多少、難易程度進行合理的分布,學生每闖出一關,都給予一定的鼓勵,最后闖關成功者,授予“指法大王”稱號。這樣,原本缺乏生機的指法練習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學生的練習興趣被大大激發,課堂效率也大大提高。
四、規范操作演示,提高教學效率
操作對于是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小菜一碟,然而實際的演示操作卻不敢恭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演示時的不良習慣。如教師演示軟件下載時往往習慣將文件隨便放在“桌面上”或“我的文檔”中,桌面堆滿文件與文件夾,有時為了圖方便快捷,隨意輸入字母和數字給文件和文件夾命名;有的因時間緊迫,在需要輸入具體內容時,隨意輸入一些不相關的文字;2. 演示的漫不經心。如在WORD中設置“頁眉和頁腳”,教師似乎不能準確定位“頁眉和頁腳”項是在“視圖”菜單中,而是在“插入”“工具”“視圖”菜單瀏覽查找。教師這種漫不經心的操作和操作的不良習慣,既忽視了“演示教學”所隱含的教育意義,又體現了信息素養的缺失,最終導致學生信息素養的缺失。
“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關鍵在于教師本身是一個怎么樣的人。”為此,教師應該以身為范,規范每一次操作。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按照技術規范進行信息的識別與獲取、存儲與管理、加工與表達、發布與交流,特別要管理好教師機,發揮教師機的教育作用;其二,要認真“備”操作,課堂上涉及的相關操作都要在課前認真演練,達到熟練與規范水平。在演示時,要變無意為刻意。切不可自恃技術能力高,忽視操作細節的研究與訓練,使演示操作失信于學生。
總之,成功的教學是不斷試驗的過程,是終生的學習過程。它需要我們研究教育科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傾聽學生的心聲,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真正做到讓“輕負擔高質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