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平??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統一,這啟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要通過數學課堂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需要開展生活教育,本文以蘇教版初三教學為例,簡要就初中數學課堂的生活教育作一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蘇教版;生活教育
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普遍采用大班額授課制度,學生被束縛在教室里面接受知識灌輸,教學活動相對而言比較封閉,知識生成陷于囹圄,嚴重脫離生活實際。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是一個知識與情感脫節的人,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基于此,我們提出初中數學課堂應當注重生活教育這一命題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 初中數學生活教育的意義
數學來源于生活,理當回歸生活。初中數學教學應當以生活實踐經驗為基礎,建立學生同數學知識之間的情感紐帶。注重生活教育,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力工具。這種從生活出發的數學教育,是對人本主義精神的一次弘揚,體現了對學生人格尊嚴和個性特長的保護,對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大有裨益。與此同時,經常進行生活化教育,也是對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的一次培養,長此以往堅持下去,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動腦意識也會得到有效培養。
二、 初中數學課堂如何體現生活教育
蘇教版初三教材處處都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下幾類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具體應用,教師可以結合這幾個方面開展生活教育:
(一) 概率、統計知識教學
九年級下冊第八章《統計的簡單應用》、第九章《概率的簡單應用》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例如降水問題、彩票中獎問題、分期付款問題、股票投資問題等等。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生活進行切入,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數據,描述分析數據現象,并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概率問題進行合理推斷,以提高學生對生活中統計和概率知識的理解。
教學統計一章知識過程中,教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收集上一周全國各省市降水數據信息,整理成表格形式,描述統計數據,思考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在后面一章概率知識教學過程中,教者仍然以天氣問題為案例,繼續請學生統計最近一周內本地天氣情況,并對數據做出合理分析,描述各種天氣現象發生的頻率,預測下一周出現降雨天氣的概率。
(二) 方程、不等式知識教學
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和不相等關系,這也就是方程和不等式知識的體現。例如人口控制、交通運輸、水土流失、資源保護、生產規劃等,集中體現了教材上強調的方程和不等式知識。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將這些問題中涉及方程和不等式的內容以多媒體課件展現出來,配上豐富多彩的圖片,引導學生求解分析。
九年級上冊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課堂導入階段,教者在課件上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為美化校園,準備在長32 m,寬20 m的長方形場地上,修筑同樣寬的若干條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要求草坪總面積為540 m2,你能幫助學校設計一套方案嗎?請展示你的設計,并計算一下設計方案中道路的寬分別為多少米?(并注意設計的美觀性和合理性)這個問題屬于規劃問題,學生可以運用方程知識求解。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元二次方程知識順利導入,為接下來開展教學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 函數類問題
最優化問題廣泛存在于現實世界當中,例如最低成本、最高利潤、最佳投資方案等,都屬于最優化問題。將這些問題一言以蔽之,即為函數問題。函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一大難點,九年級涉及的主要是二次函數問題,包括二次函數圖形與性質、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數的應用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針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相應的目標函數,然后按照變量限制條件,運用函數知識和方法解決。
例如二次函數的應用一節教學過程中,教者引入了最高利潤這一問題:某商場將進價為2000元的冰箱以2400元售出,平均每天能售出8臺,為了配合國家“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商場決定采取適當的降價措施。調查表明:這種冰箱的售價每降低50元,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臺。
(1) 假設每臺冰箱降價x元,商場每天銷售這種冰箱的利潤是y元,請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表達式;(不要求寫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 商場要想在這種冰箱銷售中每天盈利4800元,同時又要使百姓得到實惠,每臺冰箱應降價多少元?
(3) 每臺冰箱降價多少元時,商場每天銷售這種冰箱的利潤最高?最高利潤是多少?
除了以上提到的初中數學課堂開展生活教育的三點體現,教材上還有很多其他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例如幾何、三角形類問題,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初中數學課堂開展生活教育是適應數學課程改革的必然之舉,一則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認知的時間與空間,二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現象的良好思維習慣,可謂是一舉多得。但是實施生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所選用的生活案例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根據教材實際情況,靈活捕捉教育素材。那種為了生活而刻意造作的案例,無益于教學效率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