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威
摘要:當今時代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化學水平和能力,學校對于化學的教學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同時也有很多學校的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了更好地促進初中化學的教學,提升學生的能力,很多教育方面的學者提出改變化學的教學方式,那么就需要改進當代固有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同時結合學生的發展狀況,來制訂適合學生的趣味性教學方法。本文就淺談初中化學趣味性教學進行簡要的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化學;趣味性;教學探索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教育也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應該為學生量身制訂教學方案和方法,一方面要從各個方面去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狀況,另一方面,還要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讓教師意識到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是當代學生需要的,才是真正對學生有利的。同時,素質教育在各個學校普及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為了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學校應采用更多的新穎有效的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下文就初中化學趣味性教學的探究與實踐進行分析。
一、 當代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缺乏新穎性
在講解化學課程時,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地指導學生背誦相應的化學知識,即使對于一些化學實驗步驟也只是讓學生記住操作步驟,認為學生記住了相應的知識點并且會背誦就能在化學學習中獲得頭籌,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只是單純地依靠機械記憶,記憶的內容是不能夠長期保持的,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只是在剛剛學完該部分知識時記住了相關內容,但事后做題用到時,就發現能提取的東西是零散的,缺乏實際的使用性,這種教學方式對于當代中學生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想要更好地促進當代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從興趣入手結合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對趣味性課堂的構建缺乏重視
目前存在一個不利于于趣味性課堂構建的現象,部分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乎學生的學業成績,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方式和態度缺乏重視,對趣味性課堂的構建缺乏重視,很多學校每次都以教師所教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指標來評判教師的好壞,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定方式,對當代學生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應該結合新穎的教學內容,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態度,進而在課堂上向學生傳輸一些正確學習方式,只有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才是最好的。同時增加一些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結合學生興趣,構建趣味性課堂。
二、 初中化學趣味性教學的措施與方法
(一) 結合學生學習興趣,采用趣味性教學方法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化學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不能固守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大膽的創新教學方式,將課本上的知識融合到新穎的課堂教學中來。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化學時,加入一些游戲的趣味環節。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一些化學元素的圖片以及一些實驗的動畫,利用多媒體以多樣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趣味性的課堂。
例如:在化學的教學課堂上,教某些新實驗的時候,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講解試管的使用方法時,可以把實驗器材拿到教室里面,一邊操作一邊進行講解,這樣更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的用處。下節課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去實驗室進行上課,一方面將上節課試管的知識溫習一下,另一方面讓給學生認識一下各種各樣的實驗教材,激發學習化學的好奇心,進而打造趣味性的化學課堂。這種利用具體事物進行講解的方式,不僅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營造活躍輕松的教學氛圍,還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激發學習積極性
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很多都需要用到化學的技巧和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講解一些與生活有關的知識,比如:肥皂的化學組成,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等。然后組織學生在空余時間進行化學知識競答的活動,在活動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來說一些日常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自然或者生活現象,哪個小組說出的現象最貼切,哪個小組就算勝出。將課堂的內容與生活的實際相結合,這樣將知識更好地運用于實踐中,讓學生邊理解邊學習,提升學生在復習時的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習化學的效率。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的教學模式應該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行不斷提升和改變,勇于打破陳舊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結合當代學生的發展水平特點,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打造趣味性的教學環境,進而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將學習的內容融合到生活中去,構建趣味性的化學課堂,提升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閆秀芳.淺談初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的挑戰和實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119.
[2]頓莉.初中化學實驗教學設計的探究與實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3]韓新國.淺談初中化學教學方式的探究與改進[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5,(00):4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