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兵
摘要:教師平時注重引導學生在觀察、體驗、積累、感悟等方面多花些工夫,并進行扎扎實實的有效訓練,十分有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觀察;體驗;積累;感悟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小學,屬中等規模,現有學生七百多人,教職工六十一人,二十個教學班級。學校自2004年創建省級實驗小學以來,逐步形成了“欣賞與關愛每一位教師,欣賞與關愛每一學生”的管理理念,并不斷地成熟,形成了學校管理的特色文化。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精辟地指出了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的重要性。精細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規管理規范化的基礎上,是規范化管理的延伸和提質。只有從細節入手,從小事做起,最大限度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使精細成為個人習慣,成為師生品質,才能實現管理的最大效益。
根據學校工作的需要,我分管學校的德育與后勤工作,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課題。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必須從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理出自己的工作思路。通過我自己對學校日常常規管理活動的分析,我覺得我校的方方面面的工作相對平穩,“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卓有成效,管理機制運轉正常有效,但細節文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大禮不辭小節,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無小事,從細節處入手,去提升教師的師德,從細小處去影響學生的行為。掃好地,走好路,寫好字,做好教育教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成了我的工作抓手。
在為時不長的管理過程中,我深有感觸的是管理與被管理是矛盾的對立面。只有當被管理者和管理者有了共同的思想認識時,這對矛盾才能和諧統一。所謂的管是為了不管,只有當某一種要求成為被管理者的自覺行為時,才能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
管理與被管理是一對矛盾,既然是矛盾就有沖突。在日常的工作管理過程中,這樣的沖突會不斷地、時時地、或大或小的發生,有兩件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事件一:
這是發生在我剛分管德育與后勤工作時,關于專用教室微機房打掃衛生的事。
我們學校負責微機房的教師是一位80后的年輕教師——羅老師。他為人誠實,平時沉默寡言,肯做事。但辦事不機靈,怕動腦,工作缺乏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在一次全校性大掃除工作中,我發現微機房衛生工作很不樂觀。微機房表面看起來不錯,整齊劃一。細一看,電腦、電腦桌表面有灰塵,電腦桌下甚至有很多雜物。我讓他整改,并告訴他第二天來檢查。到了第二天放晚學前,我給他打了一個電話,跟他打個招呼,說今天忙,來不及去檢查衛生了,明天上午去檢查。其實我是怕他沒弄好,不要真的去查,讓大家都難看,算是友情提醒。第二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去微機房檢查衛生。一走進微機房,用手在電腦上一抹,還有灰塵。再往電腦桌下一看,還有紙屑雜物。我當時很生氣(我感覺自己比他大十多歲,教訓教訓他也可以),拿出了領導的權威,板著臉:“這里的衛生你后來搞過嗎?我跟你說的話你不聽是吧?你如果是不想干,說一聲!”
他低著頭不講話,顯得有點委屈。
“你今天再忙,哪怕課不上,也要把微機房的衛生搞好。衛生搞不好,其他的事我看也不要做了,做也做不好!”說完我就走了。
我一邊走一邊不是滋味:自己怎么了?發這么大的火。我反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領導權威受到了挑釁。這可不是我的為人,不是我的處事原則。換位思考,這小伙子羅老師也受不了呀!我甚至擔心起他會頂牛,事情弄僵。“怎么辦?怎么辦?”我不斷地問自己,“有了,去找教導處朱主任,他是羅老師的堂姐夫。”
我找到朱主任,把情況與他細說,并請他向羅老師解釋,請他理解并原諒我當時的心情,并沒有教訓他的意思。但微機房的衛生工作一定要做,我下周二去檢查。
到了下周一,我特地通過詢問朱主任的方式再次提醒羅老師,可當我周二事先悄悄地去檢查時,發現衛生工作動是動了,還是不徹底。我不作聲,到高年級請了幾位學生,親自動手,各學生一起搞起微機房的衛生。不一會兒,羅老師從隔壁辦公室過來,看到我們在勞動,自己也不作聲,跟在后面勞動起來。大約過了三十分鐘,看到一堆堆垃圾,有點勞動的收獲、勝利的喜悅之感,笑著對羅老師說:“看看現在的微機房是不是舒服多啦!”
羅老師摸摸頭,笑了笑。
事后,羅老師寫了個紙條給我:“楊校長,我不是怕勞動,我原本以為微機房已經很干凈了,覺得您要求太高。同時我要忙著準備片級公開課。通過您的勞動,我知道該怎么做了。我平時在家事情做得也很少,我的房間都是父母幫我收拾,缺少良好的衛生習慣。請原諒并謝謝您!”
羅老師每次遇到我,都會輕聲地叫我一聲“楊校長”,主動和我打個招呼。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心里很熱乎,但也很慚愧,自己在管理上還缺乏一定的經驗。管事先是管人,管人就得知人。像羅老師這樣80后的年輕人,和我70后的人的習慣、價值觀認識是不一樣的,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事件二:
我們學校的體育組有五位教師,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師,三位是80后的新教師,還有一位是和我年齡相仿的中青年教師徐老師,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教師,有些年輕教師都習慣叫他“老大”。
每當走進體育組辦公室,總是覺得衛生習慣很差,不是桌椅歪斜,就是物品凌亂;不是桌上有灰塵,就是地面有煙頭,也許是他們的職業特征吧。好在我每次走進去說一道二,總能得到“老大”的支持,辦公室的衛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變。但我總隱隱約約感覺,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太高,總覺得有一天會發生什么。
有一天我無意之中發現“老大”的辦公桌抽屜里極臟極亂,有七八個空煙盒,還有香煙頭等許多雜物,對我來說很不習慣。再看看其他幾個教師的抽屜也比較亂,我想契機來了,一定要通過“老大”來引導大家,從而讓體育組在衛生工作上有根本的轉變。
第二天上午第二節課下課,我來到體育組辦公室,五個人都在。我微笑著拉開“老大”的抽屜:“老兄,你看你的抽屜里面也太亂太臟了吧!”
隨知“老大”突然大發雷霆,說我侵犯了他的隱私,并一再質問我“什么意思”。在場的人都嚇呆了,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
我只能尷尬地笑著說:“抽屜里是不是很臟很亂?這樣的習慣好嗎?”
這更激怒了“老大”,他的聲音高了起來,其他老師都過來打圓場。我底氣十足,總想邪不壓正,明明是你錯了,有什么可狡辯,這不都是為你好。再想到,私人感情也不錯,你怎么可以對我發怒呢?心里真有點不服,但我仍在他人的勸解中繼續辯論:“抽屜要不要收拾干凈?”
爭吵隨著第三節課的鈴聲而結束。
我剛到辦公室,體育組的年輕老師衡老師告訴我,“老大”今天上午來學校時心情就不好,爭吵的事別放在心上,他找個機會為我們打個圓場。
爭吵結束了,事情還未解決,我不能草草收兵,還得找個機會“擺平”此事,暫時沉默。
事隔一天,我在二樓走道上走路,無意之中看到“老大”帶著一名學生從醫務室出來,“老大”也無意之中看到了我,并馬上撇著頭走路。我無話找話,大聲地說:“小朋友身體不舒服呀?”“老大”抬頭,臉一紅,朝我一笑,擺了下手。
此時我知道“事情”可以擺平了。
我真誠地希望有機會邀請他小聚一下。我想他肯定會對我說:因為那天家庭瑣事,心情不好,還望理解。并告訴我抽屜已收拾干凈,絕不拖后腿。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有失誤的。是不是在那樣的場合,批評“老大”削了他的面子(排除他的心情)。憑我和“老大”的私人感情,事先單獨和他溝通這件事,就不可能發生這樣的爭吵,管理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管理是一種溫和的特權。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中,只有以人為本,以被管理者為主體,更多地關注人(學生、教職工)的獨立性、個性的發展、存在與價值、情感與溝通,才能挖掘出每個人內在的財富,激發每個人的潛能,使每一個人都能發展、發揮和強化自己的潛力,才能使每個人的人性得到完善的發展,從而達到管理與被管理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