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春玲+劉蕾+梁艷
摘要:目的探討實施中醫護理方案在中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中的療效。方法將148例經確診為中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74例和對照組74例,2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針刺治療方法,對照組只實施針刺治療,觀察組在實施針刺治療的基礎實施中醫護理方案中中風(腦梗塞恢復期)中醫護理技術,觀察并比較2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2組臨床效果、患者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護理方案可提高中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臨床療效,使患者及家屬滿意。
關鍵詞:中風(腦梗塞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實施
中圖分類號:R248.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2-0095-02
中風病的發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本病多因機體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等引起,患者發病后主要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癥狀為主。目前,部分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使得預后較差。2013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下發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中醫護理要體現標準化、規范化,其護理質量是醫院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應用于臨床,在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護理質量管理水平和患者滿意度上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科對腦梗塞恢復期病人實施中醫護理,對促進病人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筆者收集了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住院治療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148例,采用了中風(腦梗塞恢復期)的中醫護理方案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我科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住院病人,均經臨床癥狀、體征及頭顱CT檢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中風(腦梗塞恢復期),年齡在41歲~76歲之間的患者148例,男78例,女71例,病程均在2周以上。隨機將14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4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意外臨床診斷標準[1]。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采用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西醫診斷標準采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2]。納入標準:符合中風后遺癥診斷標準,有腦血管意外病史;病程在2周以上,有肢體功能障礙,言語不利,口眼歪斜。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伴發有心、腦、肝、腎及其他疾病;有腦腫瘤、腦外傷等引起的腦卒中者。病人對治療方案、護理措施等知情,患者年齡、病程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風痰瘀阻證35例,氣虛血瘀36證例,風痰瘀阻證兼肝腎虧虛證31例。氣虛血瘀證兼肝腎虧虛證46例。
1.2方法對照組:治療方法:頭針、體針結合電針:頭穴:患肢對側運動區中2/5,感覺區中2/5。體穴: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隨證選穴:上肢還可取陽池、谷溪等穴;下肢取風市、陰市、懸鐘等穴。病程日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陽關、白環俞。肘部拘攣加曲澤;腕部拘攣加大陵;膝部拘攣加曲泉;踝部拘攣加太溪;手指拘攣加八邪;足趾拘攣加八風;語言蹇澀加廉泉、通里;肌膚不仁可用皮膚針輕叩患部。配穴:根據中醫證型不同選穴。同時接G-6805型電針儀,疏密波,強度以肌肉輕微跳動為度,留針30 min。每天1次,15 d為1個療程,同時配合針灸科常規處理。
觀察組: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風(腦梗死恢復期)中醫護理方案》進行護理。1個療程(14~15 d)后評定療效。在對照組針刺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護理方案中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內容如下:(1)艾灸療法:選取:腎俞、大椎、神厥及足三里等穴,灸法:艾條點燃后,在距離皮膚 2~3 cm 處進行溫和灸,以溫熱不燙、皮膚稍有紅暈為宜,以免引起損傷,每穴灸10 min,每天1次。14~15 d為 1 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艾灸時要及時彈去艾灰,防止灼傷皮膚及衣物,并注意保暖。(2)拔罐護理:拔罐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的作用拔罐部位以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的巡行路線為主。隔日1次,每次留罐10 min。(3)穴位貼敷:具有溫陽培元,辛溫走竄,散寒祛濕,利氣止痛,并通過辨證選穴,激發經氣,調動經脈功能,發揮針灸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治療作用,使功效疊加,正氣充盈,氣暢血行,通則不痛,而收培元扶正、祛邪通絡之功。取穴:大椎、肩外俞、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風市、陰市、懸鐘等穴位,一般每次4~6穴為宜。每次貼4~6 h,每天敷貼1次,10次為1療程。(4)耳穴貼壓:耳穴貼壓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睡眠等功能。取穴:肢體、肝、腎、神門等穴。每周一次,并囑患者按揉耳穴貼壓處,每天3~4次,每次5 min,動作輕柔。(5)穴位按摩:取穴胃俞、脾俞、內關、足三里、中脘、關元等穴,腹脹者加涌泉,用揉法。,每日1次,每次25~30 min,14~15 d為1個療程,(6)耳穴貼壓(耳穴埋豆):遵醫囑取主穴大腸、直腸、三焦、脾、皮質下。配穴:小腸、肺。每周一次,交會病人自行按揉耳穴埋豆部位,每天3次,每次5 min。(7)中藥湯劑: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以活血養血、柔筋通絡為主,予以平肝潛陽、熄風化痰、益氣活血、滋陰熄風、陰陽雙補等法。中藥湯劑宜溫服,飯后服用,每日3次。(8)功能康復訓練:采用Bobath療法為主的綜合康復療法,綜合康復方法包括:不良姿勢矯正,臥位四肢關節的主動,被動運動,床上翻身,移動及肌耐力,運動協調,坐位平衡,手功能訓練等。同時介入日常生活活動力(ADL)與ST、PT進行肢體與語言功能訓練。ADL訓練主要對進食、穿衣、如廁、洗臉、上下樓梯等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及使用支具訓練,ST語言功能訓練包括:進行呼吸訓練,唇舌訓練,發音訓練,以及協助患者做舌的前伸,后縮,上舉,側方運動等。PT肢體功能訓練包括:下肢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主動、被動運動,肌耐力,運動協調能力,步態練習,負重練習等,每日1次,每次30~40 min,14~15 d為1個療程,同時教會家屬幫助病人練習。(9)中藥燙熨:給予患者中藥燙熨,使中藥的有效成分在熱力的幫助下,滲透進皮膚,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調理全身氣血,活血化瘀的目的。(10)飲食調護:飲食可以養人,也可以治病,早在周代我國就有專門的“食醫”。《內經》進而強調: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說明藥物配合飲食治療,既可減少毒藥對人體的損害,又能補精益氣,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我們采用辯證施膳的方法。風痰瘀阻證:進食祛風化痰開竅的食品,如山楂、荸薺、黃瓜,食療方:魚頭湯。忌食羊肉、牛肉、狗肉等。氣虛血瘀證:進食益氣活血的食物,如山楂,食療方:大棗滋補粥(大棗、枸杞、瘦豬肉)。肝腎虧虛證:進食滋養肝腎的食品,如芹菜黃瓜汁、清蒸魚等,食療方:百合蓮子薏仁粥。吞咽困難者,根據病情予禁食或鼻飼喂服,以補充足夠的水分及富有營養的流質,如果汁、米湯、肉湯、菜湯、勻漿膳等,飲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濕助火之品。注意飲食宜忌,如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葡萄糖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高血脂患者注意控制總熱量、脂肪、膽固醇的攝入等。(11)情志調理:語言疏導法,運用語言,鼓勵病友間多溝通、多交流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家庭溫暖是疏導患者情志的重要方法。移情易志法,通過戲娛、音樂等手段或設法培養患者某種興趣、愛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調節其心境情志,使之閑情怡志。五行相勝法。在情志調護中,運用《內經》情志治療中的五行制約法則,即“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1.3療效評定標準基本痊愈:自覺癥狀消除,語言清晰,患肢活動自如,動作準確有力,能獨自步行;顯效:自覺癥狀好轉,癱瘓肢體明顯恢復,能步行,體征大部分消失;好轉:癱瘓肢體運動有力,神經癥狀和體征好轉,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3]。
1.4統計學分析將資料整理錄入,采用SPSS13.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治療結果比較見表1
3討論
中醫護理技術配合針刺治療腦梗塞恢復期對改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主要不適癥狀有良好的護理效果。特別是中醫護理技術中的火罐治療、穴位貼敷、艾灸治療,由于其操作方法簡單,無創傷、無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因此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較高。同時《方案》中就健康指導內容清晰明確,便于護理人員掌握及臨床應用,護理人員在實施過程中,加強了護患溝通,觀察病情更加及時、細致,健康教育更加專業、統一,使患者感到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從而贏得了患者的信任。從護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據醫生的辨證施治,責任護士進行臨癥(證)施護、健康教育等方法,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的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作用。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的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作用。參考文獻:
[1]閆曉霞,王建昌,李忠東.活血化瘀中藥聯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藥在冠心病治療中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1):191.
[2]鞏萬林.針灸聯合患側功能活動治療腦中風3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6):27-28.
[3]邱茂良.針灸學[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收稿日期:2017-09-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