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花
摘 要: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悠久的歷史塑造出了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民將其傳承至今。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小學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研究了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方法,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師帶來啟發。
關鍵詞:小學德育;傳統文化;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7-16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飛速發展的階段,會不自覺地模仿和學習周圍人的行為與思想,用以樹立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學生缺乏分辨好壞的能力,若是接觸到不好的事物與行為,就很容易受到影響,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因此,學校需要開展德育,引導學生分辨是非,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格,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與文化,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誠實守信、認真負責等良好的素質,督促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1.貼近學生生活,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每時每刻都在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依據傳統文化來發展自身的思維方式,培養自身的行為習慣。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了學生的生活之中,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貼近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到親切,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德育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在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的同時,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明辨是非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世界已經進入多元文化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變得極快,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被打破,學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小學階段的學生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外來的信息哪些是好、哪些是壞,很容易樹立錯誤的“三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積極健康的思想與優秀的思想品格,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思想品格,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藝術素養,幫助學生梳理與吸收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3.重拾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增強人文素養,提高素質
現在的學生都知道TFboys,但對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卻知之甚少。近年來,黨中央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國學經典教育是源于根本、專注根本、為了根本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不二法門。特別是對可塑性強的小學生來說,經常閱讀吟誦國學經典,不但能認識和了解各時期的經典作品,而且能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靜心、明德、增志、美言、善行等方面受益匪淺。為此,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刻不容緩。
二、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
1.結合當地情況,滲透當地傳統文化
在小學德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然而,學校在德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時,常常忽略傳統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傳統文化與學生脫節,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表現在當地的風土人情與一言一行之中,與當地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光遠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的校園文化是“雙立”——立品、立人的紅棉文化。這時學校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具有學校特色的紅棉文化結合起來開展德育,將紅棉文化的扎實勇敢、正直進取、積極奉獻、熱情大方、愛心責任等精神滲透到德育中,在校園內大力推廣紅棉文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為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奠定基礎;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正直進取、積極奉獻的人才,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舉辦校園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彰顯教育特色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自制力較差,常常被喜歡的事物吸引,在學習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教師若是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德育之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德育知識,就能夠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確保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校園活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校園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將學生的目光聚集到一起,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因此,學校可以將傳統文化引進校園,用校園活動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教學中,我們以曲天立老師的《讀百家 誦千言》《讀百書 志千載》為教材,通過讀、寫、記、議、悟、創的方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回報。
(1)讀中記,讀中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貫徹傳統文化工作中,經典誦讀、傳唱經典是學校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我們利用每天早、午讀,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經典”。眾所周知,誦讀讓人積累語言,提升記憶能力和興趣,讓傳統文化得以升華。在一年一度的讀書節中,我校以年級為單位,舉行“再現經典,書韻猶存”劇場展示活動,把昨日讀過的書籍改編成演出的劇本,形式多樣。其中有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和歷史人物的表演,也有師生齊誦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接著合唱《但愿人長久》,把我們重新帶到書中的經典故事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的理解體會層層加深,不斷完善人格、提高品位。
(2)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眾所周知,廣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南粵名城,在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了很多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元宵節、波羅廟誕會、端午賽龍舟、迎春花市等等。教學中教師將當地的傳統文化滲透進小學德育之中,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提起學生對德育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因此,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學校要注意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滲透,鼓勵學生課內外多觀察,把感悟寫出來;多讀經典書目,看到經典的句子就摘錄下來,做成精美的書簽或者是手抄報進行評比展示等。通過讀、寫、悟、議、創,明理并內化學生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
(3)充分利用期末教育安全周,舉辦關于紅棉文化的露天辯論會。考完試后的一周是學校的教育安全周,這時學生心態比較輕松,我們可以組織全體學生觀看關于紅棉文化的宣傳片,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紅棉文化中積極奉獻的精神好還是不好進行辯論,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查閱相關資料,探索相關知識,在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最終在辯論會上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理由,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與對方進行激烈的辯論。通過舉辦關于紅棉文化的辯論會,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積極探索相關知識,自主學習紅棉文化,加深了學生對正直進取的紅棉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認識,形成堂堂正正做人的紅棉品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開展第二課堂,拓展傳統文化教育成果。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弘揚傳統文化技能,我校每周二至周四第三節課都開展傳統技能課活動。分別是男子醒獅隊和女子舞龍隊、書法、國畫、象棋和摔跤、壘球、舞蹈、朗誦、英語趣配音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參加不同的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樹立自信、快樂的心理品質。
(5)利用每周道德與法治課、國旗下講話、校本培訓等方式,科學地把傳統文化精髓注入師生的血液里,引導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踐行傳統文化中的感恩、博愛等理念,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3.建設校園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校園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對學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的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在校園環境建設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德育工作,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對學生形成文化熏陶。學生整日生活在充滿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環境中,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提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索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民族意識,培養出良好的思想品格。
因此,學校要注意運用傳統文化建設校園環境,在校園中突出傳統文化的特色,加強對學生的德育。例如,學校可以在教室中張貼孔融讓梨、毛遂自薦等故事,讓學生學習故事主人公的優良精神;在校園中樹立古代名人的雕像,介紹古人事跡,供學生觀看與學習;在課間與放學的時間為學生播放有關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校園廣播,使學生置身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造成影響,引導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4.挖掘教材,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占據了學生絕大多數的時間,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開展德育更有助于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而教學最主要的依據就是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注意進行充分備課,深入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與德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思想品格。
例如,在學習《憫農》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德育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為學生講述農民種植糧食的艱辛,讓學生感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引導學生認識到愛惜糧食的重要性,明白隨意糟蹋浪費糧食、不愛惜糧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形成愛惜糧食的良好習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德育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培養。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要注意滲透傳統文化,結合當地傳統文化開展有特色的德育,引導學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素梅.小學德育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與滲透[J].祖國,2018(2):161.
[2]鄧向紅.傳統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小學德育教育創新探究[J].未來英才,2016(17):323.
[3]胡月玲.淺析小學德育管理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32):210-211.
[4]崔振彬.淺談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5(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