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對于作文的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融入小學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豐富作文內容,提升作文表達能力,應當引起教師們的重視。重點探討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入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生活經驗
一、生活經驗的內涵及對作文教學的意義
1.生活經驗的內涵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指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與外界環境發生關系所形成和發展的,帶有學生個體性的認知、經歷和體驗。這種生活經驗不僅僅是感受層次的體驗,還包括基于這種感受層次體驗的深層次思考、感悟和評價等。
2.生活經驗對作文教學的意義
首先,生活經驗能夠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寫作是一種傾訴與表達,學生的生活經驗越豐富,就越想傾訴抒發,作文興趣自然而然就被激發出來。
其次,生活經驗能夠豐富學生作文的內容。許多學生認為作文很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東西可寫,缺乏相關經驗,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物。而如果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作文內容自然也能夠豐富起來。
最后,生活經驗能夠充實學生作文的情感。葉圣陶說:“生活充實,才會抒發出真實的、深厚的感情來。”只有切實經歷過某件事,投入過感情,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才能夠使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是無病呻吟、虛情假意。
二、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入
學生生活經驗的獲取除了學生自身通過參與學習、生活實踐,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比如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其更好地把握和體驗生活情境。再如,開展多種實踐活動,為其增加生活經驗創造條件。但這不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本文重點論述在學生已掌握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地將這些生活經驗運用到小學作文教學當中。具體來說,可采取如下策略:
1.展開聯想與想象,提煉生活經驗
首先,要放飛想象,對生活經驗進行加工提煉。不少小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通常無法擺脫事實的束縛,局限于孤立的人和事,難以打開思路,無話可寫,語言干癟,內容空泛。而如果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對生活經驗進行加工和豐富,就能夠拓寬寫作思路,豐富文章內容。比如在描寫秋天落葉的景色時,學生基于生活觀察,會寫:“秋天到了,樹葉紛紛落下來了。”這樣寫雖然真實,但顯得缺乏美感,若加以引導,讓學會想象“樹葉落下的樣子是什么樣的”,學生就會寫出更美的句子,如“落葉紛紛,像美麗的精靈一樣飄舞”等。當然想象要基于原有生活經驗基礎之上,略高于生活實際,但不能隨意想象,要做到合理適度。
其次,展開聯想,深化學生經驗。有了聯想,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敏捷、思路會更加清晰,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生活經驗將更加豐富,且能夠更為精煉,因而十分有必要展開聯想。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聯想方式:第一,相似聯想,包括神似和形似,即事物外形、表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在精神氣質、意義上的相似,如寫雪聯想到“鵝毛”為形似,寫“蠟燭”“春蠶”聯想到無私奉獻為神似。第二,相關聯想,即所聯想之物體與原事物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包括因果、從屬、時間、空間關聯等。第三,相對聯想,即聯想事物的對立或對比的關系,如從困難聯想到順利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各種聯想方式進行聯想訓練,提煉生活經驗。
2.創設教學情境,轉化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經驗要融入寫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內外到意化的轉化,也就是說讓學生將內在的生活經驗通過加工、思考、提煉,使經驗更富有深度和意義。而要實現生活經驗的轉化,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將原始的生活經驗被提升轉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可以運用情景教學法,例如可以通過生活展示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表演體會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等,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獲得情感共鳴,調動生活經驗,激發寫作動機。
3.提高表達能力,外化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融入的最后環節就是要通過語言將其表達、展現出來,也就是實現外化。為了有效外化生活經驗,需要做到如下兩點:
第一,重組學生生活經驗,巧妙構思。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某一主題,根據已有經驗,在下筆成文之前,要對思路進行整理,編寫好提綱,做好結構布局,劃分好層次段落,以保證文章的條理性。然后根據提綱、立意對生活經驗進行合理裁剪和組織,確定哪些材料要詳細描寫,哪些要粗略描寫,做到詳略得當,突出主題。第二,提供范文,給學生以指導。小學生由于思維發展的特點,在構思上會有些困難,因此教師要提供典范的材料,給予其模仿的范文,讓其通過模仿學習構思的方式。這些范文可以是學生的優秀作文,也可是與主題相關的經典名作。
參考文獻:
[1]袁青竹.基于學生經驗的小學作文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16(9).
[2]謝智娜.基于學生經驗的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探討[J].教師,2016(4).
作者簡介:梁澤洲(1978-08-22),漢族,男,籍貫:甘肅平涼,當前職稱:小教高級,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小學作文教學。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