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張彥粉

【摘要】崗位能力項目課程的開發符合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要求,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又為崗位能力課程開發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條件和保障。文章結合《色彩描述與復制》課程開發與實踐為例,對現代學徒制下項目課程開發的內容和方法進行介紹。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崗位能力 ?課程開發
【基金項目】“廣東省一流高職校建設計劃成果”,項目名稱:廣東省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工作指導委員會項目,項目編號:XT
ZQN201702。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2-0235-02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明確了“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目標任務。2015 年 8 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通知》公布了 165 家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我國自此進入由點到面、范圍逐漸擴大的實質性推進階段。
2011年12月,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于確定我市工業支柱產業及特色產業的通知》(東府辦函[2011]480號),重新調整界定了“五大支柱產業和四大特色產業”,包裝印刷業被列為東莞市四大特色產業之一。目前,東莞市有印刷企業3019家,印刷從業人員15.8萬人,2011年印刷產值達207億元,占廣東省印刷產值20%,印刷品出口加工總值超過100億元,年均以50%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提出打造“印在東莞”品牌,制訂了東莞市印刷產業十三五發展目標是:印刷產業十三五發展目標是:到“十三五”期末,印刷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印刷業“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充分整合資源,加強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印刷企業、裝備制造企業、教育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
本項目緊密依托東莞市印刷特色產業資源,通過創建“三實”技能平臺(即實驗、實訓、實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等措施,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在教育教學和實踐技能培養上的優勢,將學校教學活動與企業技能培養緊密結合,使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學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分析職業崗位任務,開展項目化的教學設計
現代學徒制課程建立在工作體系之上,課程結構依據印刷企業各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進行合理的劃分,課程內容依附于印刷企業實際工作任務。課程開發源于對工作任務的分析,開發的重點是課程結構設計。根據此原則,現代學徒制項目課程開發流程主要包括職業崗位分析、工作任務歸納、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案設計等4個環節。
(一)分析印刷企業印前、印刷、印后不同職業崗位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采用多維度、多層次的調研方法進行印刷行業的調研,獲取印刷企業的崗位(群)、崗位能力及用人指標等重要信息,對印刷行業的特定職業崗位(群)所對應的人才市場進行分析,進而明確畢業生服務方向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歸納不同印刷崗位的工作任務,明確課程教學項目。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之后,要對工作任務進行歸納。在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以印刷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遴選出印刷行業某一個崗位大量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有些典型工作任務如印品質量檢測隱含了色度的檢測等學科知識,而該內容不易被理解,但是卻很重要,對該項內容應該單獨列出,設計成一個具體的教學項目,共學生消化吸收。
(三)選擇課程內容,明確課程教學標準。根據整個實際生產中印前色彩預檢、圖像處理、色彩管理、調墨、色彩測量等工作任務能力需求選取教學項目,重構和序化教學內容。以印前制作員(高級)、圖形圖像處理制作員等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兼顧高級核心能力要求,選擇技能訓練項目。根據印刷、包裝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設置情況,注重與前導、后續課程的銜接。建立了教學內容遴選機制,根據行業變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項目課程內容應按照項目內在的行動序列進行排序,關注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結合,使學生認知規律與項目自然形成的工作過程具有一致性,最終形成課程教學標準。
(四)完善課程教學設計,明確教學實施方案。項目課程教學設計是課程內容任務化的過程,任務是組成項目課程實施方案的結構要素,是課程實施方案在職業技術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合理安排教學、明確教學條件(師資、教材、課時、教學設備和教學場所等)以及教學和考核辦法,開發主體是專業教師和課程專家,其主要開發成果是課程教學實施方案。該方案要體現工作和學習的相互交融,體現工作任務的典型性、完整性、范例性、可操作性和可遷移性,體現知識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特征。圖1為印刷專業色彩課程中顏色的分解與合成學習項目的項目實施方案。
二、創建“三實”技能平臺,保障“實驗、實訓、實踐”教學質量
本項目把技能教學分成三個具有相互區別和有機聯系的教學層次,即: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踐教學,簡稱“三實”技能教學。實驗教學是針對課程某項技能的初步了解,是最基礎層次的實踐教學活動,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某項技能執行的步驟,所需的儀器和設備,以及執行該項技能過程中的應避免的錯誤操作等。實訓教學是對實驗教學的提升,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成某項技能所應具有的技巧,達到獨立熟練操作該技能的水平。實踐教學是對學生所掌握技能的實際應用和演練,是學生從學校學習狀態到企業實際工作狀態的過渡。“三實”技能訓練平臺的構建與功能水平的發揮,是保障印刷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三實”技能平臺的搭建依靠“外聯強勢名牌企業,內建優秀實驗實訓室”的基本方法來完成。本項目擬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東莞市印刷企業的特色,與東莞市的全國名牌企業建立校企聯合實踐基地,共同制訂實踐課程和實踐質量評估辦法等手段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加對印刷新技術的認識,將每學年開設“國內外印刷技能新進展”專題講座,將國內外最前沿的新技術與學生分享;每學年組織學生參加1-2次印刷展會,幫助學生及時把握行業發展動態;為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及積極性,學院每年舉行一次專業技能知識競賽。另外,還要廣泛尋找社會和行業資源,力爭與東莞市印刷檢測中心、松山湖粵港澳文化創新產業實驗園、廣東省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印刷技術協會等社會或行業團隊建立穩定的共同培養關系,利用他們的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實驗手段,構建國內最強有力的“三實”教學保障體系,將“三實”高職教學質量切實提高到國際化的水平,加大“三實”教學的改革力度,注重培養學生的“三實”創新能力,深度挖掘學生潛在的技能水平,為提高印刷高技能人才綜合培養質量提供一流的、全方位的“三實”技能平臺。
三、重視過程評價,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項目課程的質量評價內容包括課程方案評價、課程教學評價和課程學生評價等方面,評價主體是課程專家、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
課程方案評價從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等方面確定評價標準,觀測點包括專業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項目化課程體系和課程結構、課程標準、課程資源使用和建設等,制定量化評價指標,采用表格評價和檢查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
課程教學評價是從教師本身素質和業務能力兩方面確定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包括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3個目標的達成度,還包括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組織學生搜集和利用教學資源、恰當地設計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評價內容設計必須緊扣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的因素。評價方式采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包括采用量化考核表、調查問卷等。
課程學生評價是從學生學業的評價和學生素養的評價兩方面確定評價標準,評價方式采用過程評價為主、終結評價為輔、校內課程評價與實習崗位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以制定量化考核表、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
通過對現代學徒制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分析和研究,依托行業,緊跟珠三角地區印刷企業對本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及專業技能要求的現狀,創造教學場所與工作場所相統一的情境,將實際工作內容(任務)轉化為學習內容,使工作任務項目化,實現現代職業教育中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知識與能力有機結合,以項目引領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科學地開發項目,優化課程體系,實施符合項目特征的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