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的形式的構建和實施,要始終遵循課堂教學規律,推動學教活動深入開展。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進程中,只有讓學生與教師進行相互輝映的學教活動,才能體現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本文作者從搭建主體探究舞臺、開展師生互動交流以及實施以教導學教學講解等三個方面,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構建做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形式;構建;實施;思考
課堂教學這一實踐活動,其本質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運動、交流的發展過程。師與生只有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充分運動起來、實踐起來,才能生動全面展現教師和學生的各自內在特性和作用。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進程中,只有讓學生與教師進行相互輝映的學教活動,才能體現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這就對當前課堂教學的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秉持運動發展的理念,把學生置身于課堂之中,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學習探究活動,以此達到學教相長的雙邊目標。鑒于這樣的認識和思考,本人現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構建做簡單論述。
一、 搭建主體有效探究的實踐舞臺
教育學認為,在以學生主體為核心的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學生在課堂進程中充分運動起來,才能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價值”和“意義”。但筆者發現,有少部分高中數學教師習慣于教師大包大攬的教學形式,將整個課堂教學納入自己的講解之中,讓高中生成為被動“接受者”和聽講者,聽從教師的指點進行從屬單板的實踐活動。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運動起來,才能讓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形式的構建和實施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目標要求、課堂實際,為高中生提供進行有效探究、有效思考的實踐活動平臺和環節,以此觸動和推動高中生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析,從而展現出課堂“以生為本”的生動價值。如在“對數的運算法則”一節課教學中,教師根據該節課“理解并掌握對數性質及運算法則,能初步運用對數的性質和運算法則解題”等教學要求,結合以往高中生在學習認知時的表現和情況,有意識的向高中生提出“若a>0,a≠1,M>0,N>0,logM+logN=log(M+N)
是否成立?”“現在它只是一個猜想,要保證其對任意M,N都成立,需要給出相應的證明,怎么證呢?你學過哪些與之相關的證明依據呢?”“
(1)公式成立的條件是什么?(2)用文字語言敘述這條法則:兩個正數的積的對數等于這兩個正數的對數的和;(3)若真數是三個正數,結果會怎樣?”等探究任務,要求高中生開展先期探究研析新課要點等活動,從而讓高中生獲取更為充分、更為深刻的實踐和探索時機和空間,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學教氛圍。
二、 開展師生互動交流的實踐活動
眾所周知,思想的火花是在激烈的碰撞中發展和形成的。課堂之中,教師與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和討論活動,在增加課堂濃厚學習氛圍的同時,促進和加深學生對知識要義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育實踐學認為,課堂教學之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和進行著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探討等雙邊實踐活動。加之互動交流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顯著教學功效、積極促進功用,已滲透和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如“角α的終邊交單位圓于點Mx,22,求cosα,并指出角α的終邊所在的象限”案例教學中,教師采用互動式教學形式講解案例,學生先行探究問題題意,認識到“這一問題設置的意圖考查對三角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理解”,在此基礎上,生生之間開展互動交流活動,通過集體探討、集思廣益,得到其解決問題基本思路:“由點Mx,22坐標,從而求得x的值,然后根據x的所確定的值,開展分類討論,求出cosα的值,當x=-22時,
cosα=-22<0,sinα=22>0從而確定α是第二象限角,當x=22時,cosα=22>0,sinα=
22>0從而確定α是第一象限角,綜上所述α是第一、二象限角”。此時,教師結合同步觀察進程中收集到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活動,引導高中生結合題意,回顧涉及的數學知識點,強調指出:“在解答該問題時要針對α的不同取值情況進行分類討論。”此時,高中生結合教師的針對性指導,開展完善解題思路的基本活動,從而獲得其解題的關鍵要義。這樣,高中生在自身探究和教師指導相融合的互動實踐活動中,學習技能有效提升,學習策略有效掌握。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不少高中數學教師過分的強調教師的“講解”的活動,省略學生的“互動”的部分,應該在實際教學中切實避免。
三、 實施推動以教導學的講解指導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推動者,在其課堂教學進程中需要切實做好學生指點、引導、推動的講解指導工作。這也是課堂教學形式改革和構建的重要環節。筆者認為,高中階段數學學科教學進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把握好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講解、指點和評判等形式,實現對學生學習認知、探究分析等方面的有效指點和引導活動,幫助和提升高中生更好、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點和解決問題的內涵要義,實現在以教導學的實踐進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步提升、同步發展,達到師生互贏的喜人局面。
總之,新課改催生新理念,新目標推動新教改。高中數學教師要順應大勢、積極作為,主動改革、深入教研,抓住課堂教學的內在本質,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和方式,推動師與生在多樣化、靈活性的課堂教學中實現顯著提升和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成芝.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組織實施[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
[2]趙玉珍.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形式的預設和構建[J].科技資訊,2012(7).
[3]蔡章樹.淺談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實施與發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五)[C],2015.
作者簡介:周仁華,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