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榮
摘要:現代社會,人們的責任意識淡漠,對很多事都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這樣發展下去,會使我們的社會人情冷漠,缺少社會公德,國家失去凝聚力。而歷史蘊含的獨特的人文性,還有“讀史使人明智”的效應,所以初中歷史教學,我們要發揮好奇效應,從孩子入手,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責任意識
比爾·蓋茨曾說過:“一個人可以平凡,可以清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感。”托爾斯泰也曾這樣說過:“有無責任心,將決定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的成功與失敗。這在人與人的所有關系中也無所不及。”這說明責任在社會、家庭中都有著極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責任?簡單地說,就是對自身的心理、行為的一種自我約束,而責任意識則是明確了自己的責任之后,自覺履行社會職責,參加社會活動,把責任行動化。一個國家的公民具有責任意識,無論對國家還是對個人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這樣的人會以家庭為重,視國家為己任。
但是,在現在社會,拜金主義思想滿天飛,一切向錢看,除了錢,其他的一切都無所謂,無所謂人情冷暖,無所謂家國社會,人們都已經忘卻了一個公民在社會上應擔負起來的責任,這從當代大學生——一個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身上可見一斑。從不同的高校大學生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一、 沒有目標,自我約束性極差
這表現在對待學習失去目標,失去目的,好像考上大學就是終極目標了,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要任務,故而,上了大學可算是解放了,空虛無聊無所事事,自由散漫無所作為,所以上網逃學成了常態,奢華攀比是他們的追求,玩樂處對象構成生活的主調,并且,對待這些他認為他愿意做的事他也不是態度專一、認真,也就是個“玩”的心理,對自己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的觀念極其淡漠,甚至沒有。
二、 無視父母、家庭對自己的付出與關心,認為理所當然
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上了大學之后,就每天忙于自己認為快樂的事,忽視父母,極少給父母打電話,或者父母打電話來也極不耐煩,三言兩語應付過去了事,主動給父母打電話也是催要生活費的時候,而且更是直奔主題:要錢,且給少了還不愿意,覺得自己在外面不夠面,根本不管家里到底有沒有,能不能支付得起。父母的生活咋樣,辛不辛苦,這個錢是如何賺來的,好像與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極其忽視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一點感恩之心也沒有,認為父母嗎,就應是這樣,自己就應該坦然的接受。
三、 缺少社會公德
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無視、漠視甚至認可。像看到小偷作案像沒看到一樣;像看到老人倒地需要幫助像沒看到一樣;像金錢至上的觀念,像腐敗的作風,不去制止反倒去效仿、跟從;像這個國家的一切都好像與自己無關一樣,只要對自己有利,什么家、國統統靠邊站——以上種種都是我們在現在的大學生身上長看到的現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會這樣?怎樣來補救?
當然,這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像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社會的誘導等等,我們不究原因,從初中歷史教學這個角度,我們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去進行補救,重塑孩子們的世界觀、價值觀,讓他們重拾他們該有的良知、本分,為我們的后代的健康成長鋪好一條益行的路,即使我們不能做到改變,但至少我們可以為重塑我們國家的未來添點磚加點瓦,盡到我們該做到的本分。因為歷史教學能盡到一些責任。
我們知道,歷史學科的人文精神是其他學科比不了的,它也因此而負有不可推卸的去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情懷,能夠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的任務。在對歐美國家的比對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所以在學科教學上比較強調學生的社會參與度,因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好像吊兒郎當,但實質內心卻有著較強的家國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這與他們的這種教育觀念應該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的,所以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應該擔負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工作。況且我們的祖先那轟轟烈烈的生命歷程,無論展開那一部分畫卷,都對人有著極其強烈的感染和教育意義。如鴉片戰爭,可以讓學生看到我們國家屈辱的歷史,更可以看到我們民族脊梁前赴后繼,為了抵抗外辱,不屈的浴血奮戰的歷程;抗日戰爭,可以讓學生看到無數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誓死衛國的撼人場景;解放戰爭又讓學生感受到有多少熱血青年、熊膽英兒挺身而出,為了人民大眾勇往直前,不惜犧牲的壯烈情懷。這些歷史會讓學生極其強烈地感受到這樣的一些內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忍受屈辱的命運;每個公民,國家是他最重要的依托,民族軟弱,國家落后,它的國民就沒有地位;一個國家、民族的興衰是全體民眾的共同努力。又如我們國家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任何這方面的著作都很難反映它的全貌,不要說什么聞名海外的四大發明,悠久的絲綢之路等,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談起都會令人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從天文到歷法、地理以及宗教、建筑、飲食、衣飾、經學,它就像一個寶藏,淘也淘不盡。當學生了解這些以后,又會生發出對祖國無盡的敬意,心生對祖國無限的熱愛之情。通過這些內容的導引,自然就會使學生樹立起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一個人的意識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像大學生中出現的并不是偶發的,而是一點點慢慢養成的,尤其初中階段,更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接觸什么,你給他灌輸什么,他就接受什么,所以,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一定要發揮出本學科的優勢,擔負起學科使命,為塑造中學生的健康的、積極的社會意識做出應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聶翔雁.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探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4,28(4):95-97.
[2] 陳建云.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27(6):134-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