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嵐
摘要:審美能力的培養是美育的重要環節,美術教學不能等同與美育,但美術教學是美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教學是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抓住這一時機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與美術學科的實際結合,在教學方式、教學環節方面,給予學生關于美的知識、美的熏陶,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美育和美術教育都能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小學美術 審美能力 培養策略
審美的意識和審美能力是一個人能夠有意義、有價值、有幸福感地生活的必備素養。素質教育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中美育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小學美術教學課程不可推卸的教學功能之一。但是美術教學不能等同于美育,“美育”不是一門課程,也不是一項專項技術,而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文化素養,任何課程都可以包含美育成分;“美術教學”則是主要進行專項的美術知識、理論、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雖然也包含重要的美育要素,但更側重知識、技能的教學,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養成。一個人的審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而是潛移默化、慢慢累積的過程,而小學美術教學就是為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那么,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該如何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呢?
一、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營造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科技的發展帶動了新一輪的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熱潮,現階段,多媒體信息技術成為了各學科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小學美術教學中結合學科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運用這一新型教學方式創設富有感染力的美術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在更真實、生動、美感十足的環境中收到熏染和感染,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活力源泉。具體來講,小學生童心十足,大都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也十分愿意探索、研究。在美術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將需要講授的美術教學需要的相關輔助材料用動畫、聲音或者動態課件展示出來。比如,美術教師在指導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一年四季時,就可以先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動態呈現四季不同的景色,還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畫作用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出來,用充滿感染力的畫面感染學生,將他們帶入美妙的景色當中,引他們理解風景的自然美,繪畫的藝術美,開闊了視野,也開闊了思維。只有學生懂得美,才更能知道怎么表現美,創作出富有美感的美術作品來。
二、通過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所有的藝術創作其靈感都來源于生活,表現的是創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并將這樣的藝術感再帶入到生活中去。美術創作也是一樣,需要有對生活的深刻的觀察與體悟,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應多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認識和體驗“美”的表現,這樣的方法能夠成為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的催化劑。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善于將課堂上呈現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借由生活的可觸可感性推動他們對學習的內容的親切感、熟悉感,并牢牢吸引住他們的注意力。比如,教學生畫小鳥、小魚時,教師可以事前準備好“實物”教具——一兩只家養的鸚鵡、鴿子或者幾條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進行現場的觀察、認識,在學生因為“新鮮事物”而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時,教師引導他們掌握美術學習、美術創作的要領,觀察魚、鳥的外形特征,對它們身上的細節進行把握……這樣一來,學生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心情愉悅、情緒投入積極,而且在對這種“自然”的生活的認識中,提升了發現美的眼光和能力。這里,生活化教學還包含另一個方面,就是生活是真實、自然的,也是有千般面孔的,而身處其中的人、事、物也都有不同的個性特征,教師在實行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要仔細辨別、發現每個學生不同方面的審美天賦和感受力,讓他們能夠發揮所長,這樣能夠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激發起他們繼續探索美的欲望。再者,美術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美,把生活化的美與美術教學結合在一起,教師自身也要努力融入、了解學生的世界,了解他們在課堂之外能夠接觸到哪些可以探索美的活動,幫助學生拓展審美能力提升的平臺,同時也借助于對學生真實生活的了解,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興趣所在,選擇更加符合他們審美喜好和要求的教學素材,融洽師生關系的同時完成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強化,從而提升美術教學的質量。
三、通過情感的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席勒曾說過,美育所憑借的手段是美的藝術,而理想的美育途徑是“從優美到崇高,達到人性的高尚”。由此可見,人的情感在美育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美育也就是通過“真善美”對人的心靈進行凈化,使之從優美到崇高的過程。小學生心靈純凈、思想簡單,此時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凈化是一個絕佳的時期,所以這時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注意通過情感的觸發、帶動,推動美術內容的教學,推動學生美的認識和情感能力的發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投入情感,通過自身的言行,比如,和善的笑容、親切的言語等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只有這樣學生受到教師善的言行的引導,才能與教師產生親近感,才能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藝術創作或者進行美術欣賞,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對教師導引的美的感受力產生“同理心”,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創作母親節、父親節卡片的教學活動中 ,教師要鼓勵學生先回憶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細節,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幕用自己的方式展現出來,或者畫畫,或者寫出溫情的文字,調動起學生對于父母的真摯情感,這時,再讓他們進行卡片的創作,他們就更知道寫些什么,畫些什么了。小學美術教學中采用的這種以情促教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情感的推動下從新的角度理解美的意義和內涵,大大增強審美能力,充分實現了美術教學的美育價值。
四、結語
美術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開展美育的很好的平臺,作為美術教師要在這個平臺上“大展拳腳”,可以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生活化教學方法和以情促教法等多種手法積極嘗試,實現美術教育與美育的統一和雙贏。
參考文獻:
[1]周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6,(06).
[2]張僑.分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單位:四平市中央東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