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摘要】數學學習不僅意味著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的一種“再創造”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尤其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盡量鼓勵他們探索問題,自己得出結論,支持他們大膽懷疑,勇于創新。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 營造教學氛圍 誘發學生靈感 變式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65-01
記得數學家龐加萊曾指出:“數學發明創造就是識別、選擇,是知識的重新組合?!倍麑W者徐利治教授指出:“創造能力=知識×求異思維能力。”對于中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活動中不斷產生對他們自己來說是新潁的、獨創的東西,這就是一種發明創造。
對學生來說,數學學習不僅意味著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而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的一種“再創造”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尤其應當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盡量鼓勵他們探索問題,自己得出結論,支持他們大膽懷疑,勇于創新,不“人云亦云”,不盲從“老師說的”和“書上寫的”。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下面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營造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善于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數學中要培養的創新意識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探索,研究。這樣,教師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環境、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環境——即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
數學的問題,最易引起學生的注意,產生好奇心理。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索欲望設置良好的環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教學時,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想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啟發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遇到疑難問題,教師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指點,讓其度過難關取得成功。這樣,學生就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三角形三邊關系”時,教師提出問題:三根棒是否一定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時,教師拿出三根木棒演示。當學生看到居然不能組成三角形時,感到很好奇,這時老師再演示把最長的木棒截去一截,與另兩根組成了一個三角形。然后教師啟發學生自己動手用木棒尋找三邊的長度存在著一個怎樣的關系才能構成一個三角形。這種教學既能促使學生探索,又能將思維引向深入,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總之,我們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在競爭中求發展,鞏固創新意識,增長創新能力,發揮創新精神,取得創新成果。
二、注意誘發學生的靈感
學生長時間思考某一問題,不得其解時,忽然受到外界條件的啟示,茅塞頓開、豁然貫通,使問題迎刃而解,這就是一種靈感,靈感的發生常常導致突破和創新。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在學習瞬間那種違反常規的提問,在討論中某些與眾不同的見解、考慮問題時標新立異的構想,解題時別出心裁的解法,即使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價值的一面,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尋找突破口,探索的過程即為思維創新的過程。
三、先陷后拔,還本正原,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設陷”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吃一塹”,“擊破”的目的是“長一智”,在教學中創設一些“陷阱”,然后引導學生“擊破”,可以打破思維定勢,形成敢于質疑、敢于否定、敢于批判的學習作風。
四、加強習題是變式訓練,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中經常進行“變式”的訓練,能夠使學生思維清晰、開闊,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思路敏捷、思維活躍,能夠從多方向、多角度去探索問題的實質,甚至回找到“奇特是”、“創造的”解決方案。數學中“變式”方法很多,例如把一個問題做如下變化:“條件不變,結論改變”,“條件改變,結論不變”,“條件和結論都變式改變”以及“條件和結論都不變,解決方案改變”等等。在幾何教學中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從運動的角度去分析和了解問題。
經常讓學生探索一些“變”的問題,在“變”中尋找統一,在“變”中探索差異。不僅能改變學生的常規思維,打破思維定勢,而且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批判性,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中的辨證美。
華羅庚說過:“要想超越別人,非有獨創精神不可?!眲撛煨运季S不是一種孤立的心理活動,它是靈活性、廣闊性、獨立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創造性思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的優勢,堅持不懈、不失時機地優化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