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穎龍
【摘 要】本文論述應用類比思想方法開展物理教學的具體做法,運用“類比導入,推動同化;類比轉化,正向遷移;類比聯想,引導創新;類比拓展,豐富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
【關鍵詞】物理教學 類比思想 導入 轉化 創新 拓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B-0139-02
類比思維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形式,在物理學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從事物本質出發,把已知事物和具有某種相似之處的未知事物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受到啟發,以尋求研究新事物方法的思維形式。英國培根曾說過“類比聯想支配發明”,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類比思想對提高學生物理素養具有重要意義。當代教師應當善于在課堂上運用類比思想開展教學,不斷向學生滲透類比思維的思想與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類比導入,推動同化
類比思維可以用于課堂的導入環節。物理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是相互關聯的,通過類比引導學生運用舊知探索新知,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推動知識的同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采用科學的探究模式,將類比思維滲透到課堂的導入環節,推動學生完成知識的同化。
比如筆者在對《電場強度》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為了導入電場的概念,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對重力場的概念與特點進行復習與回顧。緊接著筆者向學生提問道:“場是一種特殊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是由特定的力形成的。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一種形式的場——電場,同學們知道電場與重力場有什么相同或類似之處嗎?”剛開始學生都摸不著頭腦,想不出問題的答案,于是筆者先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電場的概念及特點等基本知識,然后再返回來回答這一問題。最后學生通過對比新舊知識發現了很多電場與重力場的相似之處,例如,重力場與電場的場力做功的特點相似,重力場的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與零勢能面的選擇無關,只與始末位置的高度差有關;而電場的場力做功也是與路徑無關,與零勢能面的選擇無關,只與始末位置的電勢差有關。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用類比思維導入新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思考與探究當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學生通過思考與分析,找出了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的類比關系,提高了自身的思維素質,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類比轉化,正向遷移
在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之中,學生都需要學習大量而瑣碎的知識點,若學生無法將這些知識與內容建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掌握與記憶效果。教師在教學時,通過運用類比轉化,能夠將原本孤立、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促進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比如筆者在對《電磁感應》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對電與磁進行類比分析。筆者向學生提問道:“在前面我們學習了電流的磁效應,任何通有電流的導線,都可以在其周圍產生磁場,換句話可以說是‘電能生磁,那么反過來思考,磁生電的現象是否存在呢?”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大膽設計實驗,通過實踐操作來證明這一假設是否成立。最終學生通過實驗得出了如下結論:當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閉合電路中就會有電流產生,即電能生磁。由此學生深入理解電與磁之間的轉化關系與對應關系。又比如筆者對《拋體運動的規律》這節內容進行教學時,運用了“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引導學生將初速度 v0 分解成水平分速度 vx=v0,豎直分速度 vy=0;將加速度也分解成水平加速度 ax=0,ay=g,這樣平拋運動就轉化為水平方向上的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上的自由落體運動。學生可以快速地求解出平拋運動某一時刻的速度、位移或動能等,例如速度大小 。此外,通過這一轉化,學生更加靈活地掌握了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之間的關系,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類比轉化,實現知識和方法的正向遷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三、類比聯想,引導創新
應用類比思維能夠有效開拓學生思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展開聯想,探究出富有創造性的解題思路,提高創新意識。比如下面這個例題:
兩個寬度相同但長度不同的臺球框固定在水平面上,從兩個框的長邊同時以相同的速度分別發出小球 A 和 B,如圖 1 所示,設球與框邊碰撞時無機械能損失,不計摩擦,則兩球回到最初出發的框邊的先后順序是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發現小球運動過程中速率是不變的,緊接著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聯想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學生將小球 A 與 B 的初始運動的方向看作為反射光線,正確繪制出小球 A 與 B 的運動路線,如圖 2 所示。小球 A 的運動路線為 A→A1→A2→A3,小球 B 的運動路線為 B→B1→B2→B3,運用幾何知識分析可以發現,小球 A 與 B 的路線長度相同,即兩球運動的總路程是相同的。又因為兩個球的初速度相同且不變,所以兩個小球應當同時回到初出發的框邊。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思維對問題展開充分的聯想,使學生茅塞頓開,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成功地解決問題,并在思路上有所創新,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類比拓展,豐富視野
拓展是對思維更高層次的要求,當學生初步形成類比思維能力時,教師可以應用類比思維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延伸,拓寬學生的視野。
比如筆者在對《重力勢能》這一節的內容教學時,學生已經知道每一種力做功會引起相應的一種能量的變化。例如,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做功會引起動能的變化,重力做功將引起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除重力以外的力做功將引起物體機械能的變化。在介紹完這一節的內容之后,筆者應用類比法對相關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我們大家都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原子和粒子組成的,而分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體系,由于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子與分子間產生相互作用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分子力。那么大家覺得分子力做功是否會引起能量的變化呢?”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出分子力做功一定會引起能量變化。緊接著筆者向學生介紹分子勢能,并向他們提問道:“大家類比重力勢能與重力做功的關系,猜想一下分子力做正功時,分子勢能會怎么變化呢?”通過類比,學生都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分子力做正功時,分子勢能就減小;如果分子力做負功時,分子勢能就增大。最后筆者向學生介紹一些電勢能的知識,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電場力與電勢能,為后面《靜電場》章節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應用類比思維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與延伸,使學生接觸到新的物理概念,包括分子力、分子勢能、電勢能,等等,讓他們了解到更多的物理知識與現象,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物理的思維體系,為他們今后物理學科的學習做好準備。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類比思維進行物理知識的導入、轉化、聯想與拓展,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發散其思維,提升其思維能力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喬金芳.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類比思維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6(28)
[2]卜伶娟.巧用類比 放飛思維——課堂教學類比思維運用的實踐與思考[J].數化理解題研究,2015(23)
[3]曹慧娟.淺談類比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中的運用[J].求知導刊,2016(4)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