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闊
摘 要:在民族地區,切實轉變執政理念、準確定位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增強服務能力、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完善多元主體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是建設公共服務型鄉鎮政府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公共產品;民族地區
在全面認清建設公共服務型鄉鎮政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提出建設公共服務型鄉鎮政府的路徑選擇。
一、切實轉變執政理念
切實轉變執政理念,是新一輪的鄉鎮機構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執政理念的更新,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就難以實現。在執政理念上,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為本的理念,從“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樹立公共服務意識,摒棄“官本位”思想,把服務農業、農村、農民作為鄉鎮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樹立服務意識,改變服務態度,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在執政理念上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從培育地區比較優勢轉向培育地區競爭優勢,切實走出一條符合民族地區的發展路子。轉變完善有限的服務型政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績效,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投入,提高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
二、準確定位政府職能
要準確定位政府職能,從過去黨政不分、政企不分、政府缺位、越位與錯位并存轉變到職能明確、權責統一、管理科學、精簡高效的軌道上面來。把不屬于政府的職能完全剝離出去交給市場、中介組織、社會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切實將政府職能轉變到宏觀調控、市場培育與維護、信息服務、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上,真正承擔起本地區的社會管理職能、公共服務職能上面來,增強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
(一)強化服務經濟發展職能
在民族地區,為發展當地經濟做好服務,應把握好尺度,既不能成為經濟建設的主體、直接包辦代替,也不能甩手不管,要結合當地的條件、特點,從實際出發,走適合本地區的科學發展道路,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供給上,為發展本地經濟提供相匹配的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政府職能的歸位。一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二是做好生態農業、特色農副產品的產銷信息服務。三是引導農民發展鄉村旅游業,提高第三產業比例。四是充分發揮鄉鎮政府在發展勞務經濟中的引導作用。五是積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平臺。
(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
在民族地區,增強農村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內容如下: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鞏固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成果。鄉鎮政府應加快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合格學校的建設,解除農村校舍的安全隱患。三是豐富農村文化活動。上級政府應對文化站設施建設予以經費補助和重點扶持,確保人員和經費的到位,并定期對文化站進行檢查、考核,充分發揮文化站應有職能。四是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確政府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財政投入責任,推進鄉村兩級醫院面向農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改變服務態度,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五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的覆蓋面。六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民族地區應走既滿足當地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又不損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抓好公益林保護。
(三)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增強服務能力
全面提高鄉鎮政府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必備條件。一是定期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積極向“學習型”、“服務型”的干部隊伍轉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二是樹立人才觀念,完善用人機制一是強化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做好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相關配套措施,為吸引優秀人才到民族地區工作提供優惠政策。三是吸納高校優秀大學畢業生到鄉鎮政府來工作,以此作為新進公務員職業生涯規劃中必備的基層歷煉。四是進一步完善用人、考核機制。
(四)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按照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合理劃分各級政府的支出比例,提高鄉鎮政府經費保障能力。一是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按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層次性進行分類,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項目的支出責任,合理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二是加大上級財政扶持力度。鄉鎮財政所要做好每年的財政預算報告,優先保證農村重點公共服務項目的資金投入,建立運轉有序的鄉鎮財政預算機制。其次,通過“鄉財縣管鄉用”制度直接用于鄉鎮公共服務建設和公共產品供給上,做到專款專用。再次,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事業的財政投入,向農村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五)完善多元主體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在民族地區,鄉鎮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應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民籌資投勞、社會廣泛參與、監管有力的多元化主體供給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社會、中介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積極作用,共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一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產品資金籌措機制。二是完善農村“一事一議”制度;三是擴大社會主體對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提供。
總之,在民族地區,應結合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之間的關系,提供層次不同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建設農民滿意的公共服務型鄉鎮政府。
參考文獻:
[1]饒義軍,陳剩勇.民族地區鄉鎮政府能力的弱化:問題與對策--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太平鎮為個案[J].浙江社會科學,2007(5).
[2]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編.中國新農村建設:鄉村治理與鄉鎮政府改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08.
[3]農民日報:農村“一事一議”須有規矩,湖南農網,2007,6,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