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美妙的,但沒有音樂審美意識的發生也就沒有音樂藝術的美。音樂是快樂的,學生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主動探索音樂的美,在音樂審美教學中感受、體驗、創造音樂的美,從而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
關鍵詞:音樂教育;審美意識;核心;實施
一、 音樂教學審美的一種新形式
什么是音樂審美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明確中小學音樂教育應用音樂審美去感染學生。加強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相對于傳統的音樂教學理念而言,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一) 學生作為音樂教育的主體
傳統的音樂教育常將學生視為教育的客體,比較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個性不能在主動與自由中獲得充分發展,而音樂審美教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他們的個人經驗與音樂喜好,以及他們對音樂的獨特理解與表現給予肯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索、體驗、和表現音樂的美。
(二) 把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核心
傳統的音樂教育以音樂教唱訓練為核心,忽略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是一種“功利性”音樂教育。而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是讓學生用審美的意識來欣賞音樂達到審美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二、 游戲作為音樂教育的手段
傳統的音樂教育是一種“訓練性”的教育,而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是輕松愉快的,是學生人人愿意參與的,學生學習的過程與采用的學習方法也是新課程中提倡的,如《火車開了》讓低年級學生在游戲中感受“×× ××”節奏歌曲活潑的情緒,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的熏陶。游戲是小學生表達特殊感情的一種審美活動,也是真正滿足學生審美的心靈需要。
(一) 把創造作為音樂教育的拓展
傳統的音樂教育偏重傳承的“模仿性”的音樂教育。而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是以“體驗與創造”為特征的,在音樂教學中他們可以自由大膽地表達音樂,自由發揮地創造音樂,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
(二) 講究歌、樂、舞三位一體的合作教學
傳統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單一性”強的音樂教學。而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則從培養他們合作的審美心理結構著眼,將音樂、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從整體結構上加以綜合。如二年級《包子、剪子、錘》通過唱、聽、說、動等多種音樂形式讓學生感悟音樂,以“動”激情,以“動”悟樂,感受歌舞樂的結合。
三、 如何實施音樂教學審美新形式
音樂教學審美是為了在音樂教育領域貫徹與實施《小學生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而構建的。其實施目標與策略為:
實施的方法
(一) 審美體驗,首先是對審美知覺對象——學生,即調動學生愉快的情緒,從而激活他們的興趣。
①聆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聆聽音樂的氛圍,引導學生關注音樂的感受、體檢音樂要素的藝術作用;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情緒;聆聽、記憶音樂的主題。如聆聽《搖籃曲》讓學生體會意境,體驗母愛,培養愛心。
②觀察,引導學生關注被觀察的對象,進而引導學生觀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和判斷。讓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并且通過自己的感官感受觀察對象,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讓學生觀察在生活中媽媽是怎么哄小寶寶進入夢鄉的。
③演示,通過老師實際操作,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游戲角色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鼓勵、演示等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創造活動的熱情,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小烏鴉愛媽媽》讓學生想象并演示她們心目中媽媽的樣子并體會母子情。
④欣賞,音樂欣賞能萌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愿望。有目的地讓學生欣賞音樂,讓他們充分感受構成音樂美的要素,從而開發其創造力創造性地表現美,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音樂的美,從而自主地、創造性地表現音樂,讓她們從內心中感受到母愛的偉大。
(二) 加強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模仿、創造音樂藝術的美。
①練習,引導學生在聆聽歌曲后大膽嘗試演唱歌曲,這種練習時間不能太長,只要能夠達到要求就可以運用到演唱中,并且在演唱中盡情地表現自己的情感。
②參與,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老師示范,學生參與。增強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情趣。如學習《亞克西,巴郎》,低年級學生們在歡快、活潑、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跳著、手鼓隨機伴奏,想象著新疆維吾爾族人民的熱情與豪邁。
③律動體態,發展學生在儲存音樂聽覺意象和身體運動覺的能力。從人的身心兩方面入手,不再單純地從聽覺一個方面,讓學生通過身體的姿態或動作去體驗音樂的各種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音樂情緒等,如在聽《搖籃曲》時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搖晃著身體,表現媽媽輕輕搖著搖籃,親切哄小寶寶睡覺的情景,豐富他們的想象讓學生不僅感受音樂美,還能體驗生活的美。
④創造,讓學生探索音樂,創造和創作屬于她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引導學生探索大自然以及生活中各種非音樂性的聲音。例如:探索雷電風雨的聲音;動物嘶吼鳴叫的聲音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用自己的想法來創造這些聲音,提供給他們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如用各種打擊樂器或各種旋律性樂器讓他們即興發揮創作來表演。無論其創作水平如何,高也好,低也好,都一概給予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用特有的童心和純潔,得到真實的展現。
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品味成功的喜悅。創設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敢表演、會表演、使之成為積極主動的參加者。調動學生愉快情緒,從而激活他們的興趣。有針對性地發展他們的強項,針對每個孩子的強項,提供適時適當的支持,讓他們在音樂的懷抱中享受快樂。
總之,我們實施音樂審美教學新形式,就是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當音樂的主人,在音樂活動中滿足他們對音樂審美的愿望,從而激發他們創造性的表現和欣賞美的音樂,最終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 李范.審美教育與社會改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3.
[3] 小學教科書(試驗本)音樂[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
作者簡介:吳蔚蔚,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共和九年制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