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舟??
摘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創設多種物理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能使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還能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使物理教學符合新課標利用生活學習物理的理念。
關鍵詞:物理教學;生活現象;創設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新課標要求物理教學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要學好物理知識,就要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生活中的現象創設多種物理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有效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一、 創設“輻射式”問題情境,增強學生思維發散能力
“輻射式”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以教學內容中的某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分別去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在學習中去尋找、探索和這個中心知識點有緊密聯系的多個知識點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不但能加深對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深度和廣度,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例1在學習滬科版初中物理的“杠桿的平衡條件”這節內容時,在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掌握了杠桿的平衡條件這個知識點后,為了增強學生對杠桿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在工地施工中用撬杠來撬重物”這種現象來創設以下的多個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一:當利用相同的撬杠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如果在相同的地點但用力的方向不相同時,需要的力的大小是否一樣呢?
問題情境二:當利用相同的撬杠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人們既可以向下壓撬杠,又能向上抬起撬杠,在運用這兩種方式時,哪種方式會更省力呢?
問題情境三:當利用撬杠來撬起同一個重物時,為什么使用的撬杠越長,撬起重物時就越省力呢?
在探索這幾個問題情境時,需要學生找出各種情況下的支點,畫出不同情況下力的方向和力臂,要進行對比、計算哪種方式省力,通過綜合分析杠桿的運用條件才能得出最后的結論,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利用杠桿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二、 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知識的積累是人們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在初中物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中強調,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要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要注重培養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探究精神。運用生活現象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在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循序漸進又相互關聯的探索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其中的問題,科學分析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或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聽課學習,從而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例2在學習滬科版八年級“科學探究:摩擦力”這節內容中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條件有關系時”,可以創設如下兩個教學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一:同學們在騎自行車時會發現,車子的腳蹬子、車把上的橡膠套這兩個地方都有凸起或凹陷的花紋,做成這種樣式的目的是什么?
問題情境二:當我們用一個車子拉東西時,裝滿東西的重車要比空車費力氣,這能說明摩擦力與物體重力有關嗎?
通過對這兩個問題情境的探索,學生掌握了影響摩擦力的條件后,可繼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三:當我們在地上推一個東西時,比較省力,假如把兩個相同的東西并排一起推時就很費力,這能說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與地面接觸面積有關嗎?
通過這樣創設問題情境三,更能激發學生探究摩擦力的興趣,啟發學生對摩擦力應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再讓學生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觀點,就能最大限度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 創設“懸念式”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物理求知動力
要提高初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求知動力,教師可利用多種方式來創設具有懸念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和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一是運用生動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新穎吸引人的方式來創設這種“懸念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想回答問題而又不知道答案的急迫心情,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例3在學習“流體的壓強和流速的關系”這節內容的導入新課環節時,教師可創設如下“懸念”問題情境:當你在火車站的站臺上候車時,會看到站臺上劃有一條白線,所有乘客都必須站在白線的外面。如果站在白線以內列車開進站時會非常危險,大家想知道為什么人站在白線以內會非常危險嗎?在同學們都想知道“真相”時教師導入本節所要學習的知識“流體的壓強和流速的關系”。讓學生帶著“懸念”進行學習,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動力。
二是運用趣味性的現象創設問題情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對任何懸念問題都想知道其原因。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以增強學生的探究動力。
例4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中的“慣性”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情境:當你在路上不小心踩到西瓜皮時,身體為什么會向后面倒,而當你跑步時不小心被東西絆倒時為什么身體總是向前倒?運用這兩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動力。
總之,利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應注重運用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良蘭.中學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5(04).
[2]賈天奎.初中物理學科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5(03).
[3]趙東升.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情境創設的實踐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12).
作者簡介:
唐舟,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日升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