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課程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需要就歷史知識進行教學,同時還應當在這基礎上就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展開引導,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素質的完善。本文就歷史課程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培養的必要性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期為歷史教師實現學生全面培養提供參考,最大程度地發揮課程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感態度;價值培養;時效性研究
一、 引言
高中歷史課程本身就具有較為鮮明的人文性特征,所以,在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深入的就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多方面重要素質進行培養與引導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切實實現學生素質培養在教育工作中的應用水平深入,是當前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發展與研究方向。
二、 實現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必要性
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學校為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升學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將課程知識教學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忽略了學生的德行培養與引導,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大多數學生由于沒有在學習階段受到正確的情感引導,往往會出現盲目崇拜,不良行為跟風以及崇洋媚外等多種不良現象,嚴重缺乏民族精神,這對于國家與個人發展都會造成不良影響,而在教學工作中實現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培養就能幫助學生避免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形成以上問題,對于學生的正確個性培養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在教育工作中積極加強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的培養與引導是相當必要的。
三、 在歷史教學中實現情感、價值觀培養的具體措施
(一) 積極構建教學情境模式
要在課程教學中實現情感價值觀念的切實培養,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并積極對該階段學生的素質培養需求進行分析,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積極進行歷史情境的重新構建,這主要是為了實現對學生的正確的善惡觀念養成進行引導。例如,教師在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一歷史內容進行教學時可以發現,學生在受到劇作影響的情況下會過于偏重哥倫布的正面影響。教師應當創建相應歷史的情境模式,采用視頻故事的方式來就該歷史事件所造成的具體影響進行劃分。其主要包括該事件所犯下的罪狀以及該事件所作出的貢獻兩個部分,肯定新航線發現所帶來的重要經濟發展與制度的貢獻,同時也就該事件所造成的殖民地掠奪事件進行批判。讓學生站在辯證思考的角度就該階段的歷史進行正確的評判,在歷史情境的角度進行思考,避免在現代大眾觀念引導下出現不全面的總結。之后,教師還可讓學生就毛澤東這一人物的功過進行自主的評判并進行交流,實現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的培養。
(二) 實現歷史課程與社會熱點之間的關系建立
為更好的實現歷史課程教學中的情感與價值觀培養,教師應當積極實現歷史課程與社會熱點之間的關系建立,在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的同時進行素質培養水平的提升。例如在就“甲午中日戰爭”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可首先就該戰爭中簽訂的辱國條約進行分析,尤其是釣魚島割讓事件進行詳細的介紹,并將該事件與近年發生的釣魚島主權爭論事件進行聯系,讓學生更加貼近歷史。并在這之后向學生提問,“造成該戰爭失利的主要原因?”以及“該爭論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在學生討論后進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造成該情況的原因不僅是由于清政府的懦弱腐敗,更是由于我國海軍實力較弱所造成的,并引導學生將該國家情況與自身實際相聯系,讓其明確“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讓學生正確的意識到自己身上所承擔的民族責任。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學習,并能就學生的愛國情懷進行調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 在教育工作中與時俱進地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
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就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進行培養應當積極站在新時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思考,與時俱進的開展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培養,這樣的做法能幫助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積極就各自的優秀素質進行發揮,實現學以致用。例如,在當前的歷史課程中涉及大量的“中國夢”理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利用這一時代主旋律內容來進行學生的素質培養,要求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能實現我國的復興,保證國家富強和人民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并在這過程中積極利用政治手段、經濟手段以及文化手段來最終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當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來就實現“中國夢”完成的具體做法進行思考。并將其總結為學生為該目標作出的努力應當放在學習意識的提升與發展信念堅定兩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學生應當明確自我發展即為民族發展,為實現自我的充實,不斷的進行先進知識的學習,為民族發展作出貢獻。后者主要是指學生應當保證中國夢必將實現的堅決信心。
(四)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培養
對于教學工作來說,實現實踐教育活動應用是保證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礎,教師在歷史課程中融入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培養的工作中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實現培養工作的切實落實,在實際體驗當中實現正確的情感價值的體現與培養。例如,在進行“鄧小平”這一歷史人物內容學習時,教師就可將鄧小平留法尋求治國途徑的事跡編寫成故事,讓學生進行故事排練與表演,切實感受鄧小平同志在我國發展過程中作出的努力。
四、 結語
學校教育應當站在學生綜合發展的角度進行教育思考,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該課程的教育特征來實現學生的情感教育與價值觀培養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所以,相關教師應當明確歷史課程中多涵蓋的重要素質教育意義,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該教育內容的引進,積極利用歷史教材來就學生的情感與價值觀念等展開培養,在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靜.淺談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1):36.
[2]董巖.略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31):123.
[3]趙秀枝.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方法[J].科技信息,2009,(12):588,586.
[4]路忠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J].網絡財富,2010,(23):103.
作者簡介:
陳冰,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