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娜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以及實踐能力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學生在小組學習中可實現有效的協作互補,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現階段小組合作學習已經逐漸實現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廣泛應用,這可從根本上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圍繞小學信息課堂合作學習與參與有效性展開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小組合作學習;生生參與;小學教育
一、 有效分組是提高學生參與性的基礎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每個學生都具有與其他人不同的優點以及個性,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長處的充分發揮,教師在實際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之前要進行充分的備課。我們通過對以往的經驗分析發現,合作方式的組合一般分為男女組合、女女組合以及動動組合,性別比例、學習情況以及性格傾向都可作為依據對其進行搭配,這不僅可實現學生之間的優勢互補,同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以優帶差。在實際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時,有多種方法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提高,我們主要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并進行仔細分析。
(一) 將教學內容作為主要依據實現對人數的合理控制,小組不應該出現人數過多的情況,最合適人數為4~6人,人數過多不僅會給管理工作帶來難度,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二) 在實際進行人員搭配時要將合適作為人員搭配的主要原則。在對小組內人員進行分配時我們要將組內異質以及組內同質作為主要依據,每個成員的智力、性格以及計算機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在實際進行學習時形成互相幫助的局面。公平性也是在實際進行人員分配以及合作學習時需要保證的一個條件。強強聯合并不是衡量優秀小組的唯一條件,只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優秀小組的構建。我們對某校一個五年級的優秀小組分析后發現,該組主要是由兩個男生以及兩個女生組成,其中一個男生具有較好的電腦技術基礎,另一個男生則是學習較為困難,兩個女生一個比較活潑一個比較文靜。這個小組在搭配上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在實際進行教學任務完成時總是能取得優秀的成績。
二、 合理組內任務是提高學生參與性的關鍵
不合理的組內任務會導致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在當前的教學實際中,部分教師在進行小組任務布置時存在不明確以及不規范的現象,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實際對教學任務進行布置時必須實現對上述現象的有效避免,這對教學任務設計的順利進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 要設置趣味性濃的組內任務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的吸引,在實際進行任務設計時必須將有趣作為主要原則,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小組活動學習。在實際進行文件夾共享這一教學任務時,可根據這一知識點進行游戲任務設置,將學生分成小組后進行游戲,學生對游戲任務的興趣較大,為實現對該任務的有效完成,學生必須對文件夾的創建以及共享進行熟悉與掌握,同時包括文件復制等,這可從根本上實現對學生學習任務的有效激發,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實現對知識點的有效掌握。這不僅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 要設置合作性強的組內任務
教師在設置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任務的合作性,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解決。譬如有些問題比較簡單,它更適合學生個人獨立完成。為了增強任務的合作性,除了任務本身的選擇上要注意之外,教師在設置任務時,還應充分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安排學生擅長的職能,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任務的完成依賴于小組內全部成員的共同努力,展現并感受自己的價值,在合作學習中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合作帶來的效率,促進學生情感的交流,從而增強合作的意識和提高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
三、 科學評價機制是提高學生參與性的保障
(一) 生生評價
首先是學生的自我評價,是讓學生自主發現并改進,這是一個檢查、反思的重要過程,接下來讓小組長對成員進行評價,或者組員之間相互評價,這個評價應是多方面的,要評價彼此之間任務的完成情況及完成任務時的態度、方法等多方面。
(二) 師生評價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是在不斷巡視,適當監控的。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個體的評價,特別是對一些后進生、學困生,不能用一些硬性的標準去評價他們,對于這樣的學生要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可以從坐姿、態度或者進步情況進行評價,要多鼓勵。對于優秀的小組除了不斷表揚外,也可以適當地獎勵他們游戲的時間。
參考文獻:
[1] 丁靜蘭.淺析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文摘版:教育,2015(2):98-98.
[2] 徐寧.科學指導合作探究,追求課堂有效教學——淺談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