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而后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會更加深刻,同時也更容易掌握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與規律。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本文針對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進行分析。
關鍵詞: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小學數學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教經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 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學習的欲望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我們知道,小學生大多有較強的好奇心,同時,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教師只有積極創設一些有趣的問題情境,才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求知的欲望,進而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分析、解決問題。例如,筆者在教“圓柱體體積公式”這節課之前,首先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情境: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圓柱形的容器,里面盛滿了水,而后向學生提問道:“如果我們想知道這個容器里面究竟盛了多少水,要怎么計算呢?”學生們紛紛議論到,可以把這些水倒入到一個正方體的容器內,然后再測量算出來。而后我又問道:“如果這個圓柱體是一個零件,要怎么得出它的體積呢?”有的學生便回答道:“可以把這個零件浸入到水里邊,然后求得排出的水的體積就是這個零件的體積。”我對這位學生的回答加以贊賞,而后又提問道:“那么,假如這個圓柱體是涼亭中的圓柱呢,我們要怎么求得它的體積呢?”學生們開始面面相覷。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學習興趣逐漸被激發出來,他們在發現過去所學知識的局限性以后,便會更加主動地去探索即將要學的知識點。
二、 積極誘導參與,讓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在于積極誘導學生,讓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積極誘導學生參與到其中。例如,在學到毫米這課時,可以先誘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建立對毫米的認識,然后通過教材的描述讓他們明白這個計量單位的作用,而后可以自己數一下米尺的一厘米共有幾個小格,最后,讓學生用手比一比一毫米究竟是多長,哪一種硬幣更接近1毫米,估測一下自己的橡皮大概多少毫米厚。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自主學習意識也得以提高。
三、 鼓勵學生一題多解,開發思路
新課程內容對老師說:“教材只是教學的一個例子。”“我們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來教。”可以說我們的新課改教材很好,很有創意的設計,很多知識點都留給教者較大的拓展空間。我們如果用心研究一下,一些例題都是很情境化,很開放性的例子。教材是固定的,但我們和孩子的思維卻是活的,同一道例題,我們可以通過變通把它演變為多道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開拓他們的思路,通過多角度地分析去發現不同的解題方法。例如,在小學六年級教材中有一道這樣的例題:有一個圓錐形的麥堆,底面周長25.12米,高3米,將這個圓錐形麥堆的麥子全部裝入到一個圓柱形的糧囤內正好裝滿,糧囤底面直徑是4米,那么,這個圓柱形糧囤的高是多少呢?我在教這個知識點時,首先把問題情景化,而后在此基礎上告知學生解決這道題的關鍵點以及涉及的知識點。然后我說:孩子們,條條大路通羅馬啊!請你們小組合作研究,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看看哪個小組最能探究,我們冠以數學王牌!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小組立刻投入研討中,生怕數學王牌落入別組,爭先恐后士氣足。在一陣熱烈的討論后,學生們共得出了三種不同的解法:解法1:麥堆的體積與圓柱糧囤的體積是相等的,那么可以先求出麥堆的體積然后除以圓柱糧囤的底面積,得出的便是糧囤的高;解法2:體積相等,可以列出一個方程式,糧囤的高度很容易得出;解法3:圓錐與圓柱體積相同,通過圓柱體積=πr2h可知,半徑平方與圓柱的高度是反比例關系,由此可以列出方程式求解。而后,學生們相互討論哪種方法更加簡潔方便。通過這種一題多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可以對以往所學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一定作用。
四、 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的理解
數學學習的目的便是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只有將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所要學的知識點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乘加、乘減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練習:一個公園有兩個入口,第一個入口的門票是按照大人每人4元,小孩每人2元;第二個入口的門票是不分大人小孩門票均為3元。現在有兩個家庭來到這個公園,第一個家庭是媽媽帶了兩個孩子,第二個家庭是爸媽帶了一個孩子,那么這兩個家庭要從哪個入口買票進去更省錢呢?學生們紛紛開始列公式計算。過了幾分鐘,有的學生說第一個家庭可以從入口1入園門票是8元,第二個家庭從入口2入園門票是9元,這樣更劃算。而那邊個別學生給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大人和小孩可以分開入園,大人入口2入園,小孩從入口1入園,這樣相當于第一個家庭門票是7元,第二個家庭門票是8元,更加經濟劃算。通過這個實際情景的練習,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間的緊密聯系,明白數學的靈活性,從而使得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緊緊地激發學生在主動參與上下工夫,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全體同學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亞.自主學習:小學數學課堂的可能選擇及教學要求[J].考試周刊,2010,(29).
[2] 杜嘉美.構建和諧的班級自主管理[J].基礎教育研究,2010,(05).
[3] 李小俠.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學生個體差異[J].考試周刊,2010,(03).
[4] 董春燕.數學課堂“雙自主”學習管理模式[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1).
作者簡介:
鐘永生,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濯田東山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