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課程的核心價值,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課程目標。時空觀念是中學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怎樣以代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客觀感悟歷史時空進行分析。
關鍵詞:歷史教學;代入;思考;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要改革創新就必須從時空觀念的角度出發,發揮歷史學科的優勢,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全面拓展,確保高中生歷史理解感悟能力不斷提升。
一、 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歷史教學的“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可以說研究歷史就必須要考慮到特定時空觀念下的事件意義,也只有將史實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歷史教學中以時空觀念為基礎開展具體的設計能夠有助于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升。首先,時空觀念對于歷史學科教學而言能夠夯實學生的基本歷史意識,在時空觀念的指導下,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知識體系有了更為廣闊的理解,自然就能夠對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有全面的、體系化的掌控。其次,時空觀念對于歷史學科教學而言能夠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學科素養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綜合的歷史學科知識,但是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受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影響,無法開展更多的歷史拓展活動,如果開展時空觀念的教學活動就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拓展活動,使得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升更為有效。另外,時空觀念教學的引入能夠引導學生把握相關史實的時間、空間聯系,并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較長時段的史實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及其意義,實現全面化的歷史意義理解,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二、 以時空觀來客觀認知歷史的教學對策
1. 代入感悟
(1)情境帶入,感悟時空
以時空觀來客觀認知歷史需要全面代入感悟體悟,而要實現這一點應該重視情境的帶入。情境帶入的教學理論就是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利用這種教育方式來讓學生感受歷史時空,形成時空觀念更為有效。首先,結合教材上面的知識點,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將歷史知識融入到學生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歷史就在身邊,學會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歷史問題,提高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其次,教師根據教材來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感悟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歷史人與事,在特定空間下有更為準確的理解和判斷。例如:岳麓版高一歷史教學《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明確當時的歷史時空特征和集權制度的發展意義,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①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背景是什么?②中央集權在當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以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同學們將自己代入到秦始皇的位置,設身處地想一想。這個過程就會驅使同學們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產生深刻認知和理解,明確了歷史發展過程中制度的建設是有固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發展背景的。
(2)重點帶入,素養立意
代入感悟還需要從教學的重點來進行帶入,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形成立意能力的提升。首先,在進行時空觀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面對大量的教學內容進行重難點的確定。這樣做主要是因為歷史知識浩如煙海,無所不包,盡管作為中學歷史課程的內容已經篩選,但仍然很龐雜,且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分清主次,區別輕重,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具體做法要我們教師首先解決的問題是領會新課程理念,鉆研新課程內涵,俯視教材主流,抓準模塊思路。這樣才能靈活控制教材應用中的調整與整合,補充與刪減。其次,針對本節課設計的學習重難點,應該把它簡單化處理,層層設問,分散講解,化復雜為簡單。最后,讓學生結合教學重點來進行時空整理,推算事件發生的過程和演變過程,以及相應時間事件所產生的意義等。例如:岳麓版高一歷史教學《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的設計過程中就考慮到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新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而新中國的政治體制建設與如今我國的政治體制建設存在差異,這種差異的研究就是需要學生理解時空觀念下制度建設要考慮當時的歷史時間背景與歷史進程問題。教師通過“閱讀—討論—講授”相結合的學習,讓學生對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有更為深刻的理解,特別是理解當時特點環境下形成這樣政治建設策略的主要原因。
(3)目標帶入,素養培育
新課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課程目標,而要把課程目標帶入到歷史時空觀念教學過程中是很不容易的,在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之間,我們既要考慮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否體現了學科的核心素養,還需要考慮到怎樣將時空觀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只有首先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和素養教育模式。目前,新一輪教育改革已深入施行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在新課改標準指導下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主的三維培養目標。通過感知歷史、積累歷史來掌握其特定的思維方式,從而可以利用歷史教學中所掌握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歷史現象。在此過程中,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結構就能夠凸顯出來,學生也能夠更加了解歷史,明確歷史概念與理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功底與歷史素養,這也是歷史新課程的主要目標。例如:岳麓版高一歷史教學《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的設計就要設立三維目標,讓學生明白“知識與能力”的目標要了解夏朝的政權,以及商朝制度的特點和西周宗法制、禮樂制對分封制所產生的影響等。還需要對“過程與方法”進行研究分析,讓教學方法更為先進,設計能夠貼合學生的需求。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分析探索,讓學生學會利用多角度分析解決歷史問題,形成歷史空間觀念的習慣。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了解相關史料,而教師則要設置問題情境:貴族死后的地位、財產等繼承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宗法制的特點意義,最后進行理論總結,在這樣的空間觀念下,學生的理解更為容易。
2. 深入思考
(1)思考歷史中時空的雙向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深入思考,特別是思考歷史中時空的雙向互動。所謂歷史時空的雙向互動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互動關系,即人們現在關注的熱點與視角決定我們如何理解過去。例如:《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的教學中,可以思考綜合性問題:中央權力越集中越好嗎?同學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將自己代入到對應的歷史時空,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綜合回答。這就能夠理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是怎樣受時空發展的限制的。
(2)思考歷史中時空的互相轉化
高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深入思考,需要思考歷史中時空的互相轉化。所謂時空的互相轉化就是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經過世代積累,還包括人類的思想、知識、經驗和價值等,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進化方式。人類實踐活動的成果在時間上凝固下來,轉化為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反過來,空間的歷程也構成了時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空間時間的轉化問題來進行整體教學,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教學《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時間進行探索,然后對時間內的空間歷程進行探索,首先對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歷史有初中學習的基礎,通過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基本了解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課前通過學案,引導學生預習,搜集課程資源,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理解這段時間內的空間發展情況,結合所學知識,試從政治、軍事兩個方面論證爭取民主主義勝利的關鍵問題。
綜上所述,以時空觀來客觀認知歷史的教學對策要形成教學代入感悟,形成深入思考的格局,培養高中生理解歷史問題,分析歷史現狀,形成空間觀念的良好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暢.我的歷史四維時空觀[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8).
[2]賀千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培養途徑初探[J].歷史教學月刊,2016(2).
作者簡介:周家鳳,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湛江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