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


[摘要] 目的 研究對新發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護理的有效性,為患者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從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方法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該院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100例,將這些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的傳統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藥物護理、運動鍛煉、以及預防并發癥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結果 觀察組在健康教育下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的血糖值要低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結論 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復,而且可以提升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新發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血糖水平的控制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145-02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的分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代謝紊亂性疾病[1]。不僅會使老年糖尿病患者自身感到痛苦,還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據報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10年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為11.2%[2]。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健康教育達到最佳的效果。通過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提高飲食管理與科學運動,對血糖的控制及并發癥的預防具有重要作用。為此,該院選擇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該院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100例,從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運動鍛煉、藥物護理及自我檢測血糖等方面幫助患者降低血糖,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促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康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內分泌科住院的患者100例,將這些患者進行分組,兩組患者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在(50.3±13.9)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齡28~85歲,平均年齡在(52.5±8.6)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臨床診斷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新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均取得所有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并且自愿參與此次研究。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入院護理,即一般的口頭宣教和發放相關資料卡。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下從飲食護理、藥物護理、運動鍛煉等方面進行健康教育,具體內容如下。
1.3.1 飲食護理 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飲食宜以低脂、低糖、低膽固醇為主,日常健康教育中告知患者不能飲酒、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素高的食物,飲食宜每天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根據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和配合藥物治療等情況進行合理安排,注意搭配均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
1.3.2 運動鍛煉 適量的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還能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身體代謝。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時候,耐心地告知患者日常鍛煉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等,切記不可運動過量,以半小時左右為宜,以免病情加重。外出運動的時候記得隨身攜帶醫院制定的糖尿病監測卡,運動后把結果寫在卡片上,以便觀察有氧運動過程中發生的不良反應。
1.3.3 藥物護理 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教會患者胰島素的注射方法,一般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告訴患者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防止皮膚硬結。注射胰島素必須在無菌的情況下進行,以免發生感染。遵醫囑給予磺胺類藥物,協助病人于早餐前30 min服用,嚴密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1.3.4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是指在其它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安慰,通過與其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促進患者的身心康復。由于糖尿病是一種需要永久性服用藥物的疾病,使患者身心承受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壓抑的情緒。所以,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的時候要認真查看患者的身體狀況,讓患者能夠掌握糖尿病的發病原因,告知患者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正確對待疾病。
1.4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組進行健康教育前后晨起空腹血糖和餐后兩小時的血糖值。
1.5 統計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血糖的比較
通過對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健康教育模式護理措施,所得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血糖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患者對護理人員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要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新發糖尿病患病人數正在逐年增加,其身心飽受疾病的折磨,使得新發糖尿病患者身體各項指標不斷退化,相應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力、聽力和視力都開始逐步退縮[3]。為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流時可以加大說話的音量,確保熟知每位患者的具體需求,協助新發糖尿病患者更好地適應康復過程。通過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增加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積極性,主動地進行自我調節,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對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以調整[4]。這就表明良好的健康教育為護理工作人員的診療計劃提供了相關資料,可以使得健康教育能夠順利實施和開展,為護理工作的正常運轉提供了保障。
對于大多數新發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的病程較漫長,導致患者經常出現焦慮以及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況,對糖尿病的康復產生了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合理的評估和診斷,從而幫助患者身體達到健康水平[5]。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護理措施,有著特殊的臨床意義和科學價值。護理人員在開展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運用良好的健康教育技巧,才也有可能得到糖尿病患者的信任。其次,護理人員也可以通過健康教育了解新發糖尿病患者的各方面需求并及時給予最大的幫助。同時,護理人員可以在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與糖尿病患者及家屬之間建立一個和諧的關系,了解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需求并給予相關的健康指導,讓患者感覺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心情愉悅,從而對疾病的恢復起到一定的作用,促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康復。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發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程度,以及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護理人員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因為健康教育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一個教育過程,它不僅涉及健康教育信息的發出者,而且還關系到健康教育信息的不同接受者[6]。所以,在進行健康教育的時候,不但要適當地把握教育的分寸,還要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得結果能夠達到開展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為此,該次研究護理人員從糖尿病基礎知識、飲食護理、運動鍛煉、藥物治療等方面對新發糖尿病患者進行綜合治療,來幫助糖尿病患者進行康復 。所得結果表示,健康教育在新發糖尿病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復,而且可以提升治療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實施使用。
[參考文獻]
[1] 李兵暉,張超,朱文娣,等.“看圖對話”互動式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48-50.
[2] 胡一宇,黃麗華.糖尿病患者飲食教育的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55-557.
[3] 韋偉,李莉,呂英華,等.教育學院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3):35-36.
[4] 程輝.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9):244-245.
[5] 姜淑琴.在社區進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新策略[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6):1558-1559.
[6] 潘麗英.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康復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7):74-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