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慧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變為最基本的朗讀教學方式,同時也是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主要可以培養學生說好普通話,是有感情朗讀語文中較為重要的模式,可以規范學生口語,增強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能力,推動學生思維發展。教師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指引學生熱愛讀書、會讀書,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主要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朗讀教學;方法策略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小學,尚不能掃清根本的字詞阻礙,如果想讓其理解課文是不可能的,培養朗讀能力是較為有效的辦法,而且學生對此種方法不陌生。具體講,小時候家長為他們講故事也是朗讀,所以,教師在語文朗讀教學中需注意讓學生多發言。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教學實踐少
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教學。一堂課只有40分鐘,還被老師占據了,讓學生自己朗讀的時間極少,甚至沒有。如果讓學生朗讀也只是應付差事,未得到真實的成果,教師在教學時,需合理引導學生上課前預習課文,在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讀清楚每個詞。然而,當前一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經常要求學生集體朗讀,這樣的朗讀一方面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2.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目的不明確
通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主要的模式就是提問式教學。在外人看來,課堂非常活躍,但進行讀書前,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并不會提高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朗讀后未及時進行評價,只是讓學生“過了下嘴,沒有過腦”,朗讀教學的質量自然得不到提升。
3.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指導較為機械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時,只是單純地說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抑或讓學生將某個人物的感情朗讀出來,然而在朗讀前沒有對難以理解的和陌生詞句進行詳細的分析,加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還不完善,學生在整體上不能單獨理解文章意思,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時,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想發展,慢慢指引學生理解文章大致的思想感情與大體意思,采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
4.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教師在評價語言上較為單一,激發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評價學生朗讀時,經常就是“讀得好”“讀得有感情”,此類的評價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還會減弱學生朗讀的興趣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新的課程加強了評價學生朗讀時,需從語言、語調和表達感情方面整體進行分析、評價,以此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推動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案策略
1.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還不健全,在朗讀過程中,需積極調動小學生的朗讀興趣。小學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激發小學生的朗讀興趣:(1)培養“讀”。如果想順利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需從根本上進行鍛煉,在“讀”上多鍛煉。(2)采用對話的方式激發朗讀熱情。在上語文課時,可采用對話的方式進行,確保課文的生動性,在學生朗讀中將語文內容和自己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通過閱讀大量文章,朗讀的興趣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大幅度提高。
2.教師需抓好生字教學,為學生的順利朗讀掃清阻礙
在朗讀中,較為重要的是識字,學生只有掌握各種生字,方可將課文順利地閱讀下來,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逐漸提升。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非常注重生字教學,生字教學涵蓋以下兩種,一種是會讀生字,另一種是會寫生字,一個要求認準字音,另一個需明確字形,正確進行書寫。
3.教師需把握好正確的朗讀評價,提升學生朗讀能力
當前小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然而他們可以進行基本的評價閱讀。例如:在學習《小馬過河》時,教師可讓一個學生朗讀,之后讓其余學生對這位同學的朗讀進行評價,評價此同學讀得怎么樣。其中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A同學讀得認真,但缺乏感情。”這時教師需順勢引導:“你能為大家有感情地朗讀嗎?”這個學生接下來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整體進行評價,評價的語言需豐富多彩,多進行積極鼓勵,少些消極評價,多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指引學生把握好朗讀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朗讀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積極地去解決,所以,小學語文老師需不斷尋找正確的方法與方式,不斷提升小學低年級閱讀能力。另外,朗讀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每位工作在一線的語文老師都需兢兢業業,仔細研究教學有益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利用語文朗讀教學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J].文學教育(下),2018(5):94-95.
[2]張桂萍.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J].學周刊,2017(29):137-138.
[3]王舉光.新課程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思路探索[J].亞太教育,2015(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