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小嫚
摘 要:“得語文者得天下?!闭Z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教學中,應重視拓展和延伸,以教材為出發點,聯系學生的實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發展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養。就小學語文的擴展和延伸的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延伸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小學語文對于小學生而言,面廣量大,而對這些知識如果采用灌輸教學,無濟于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也難以落實到位。為此,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課外知識的拓展和延伸,用多樣化的方法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和創新,既激發學習興趣,也陶冶情操,讓學生體悟出“語文味”,也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筆者就如何拓展和延伸語文教學的問題,談幾點看法和思考。
一、依托教材,促進學生多讀多寫
有人說語文課本是個鮮活的例子,按照這個例子,再學會舉一反三,就能學好語文。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好教材,運用好教材中的每一課,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任務和問題,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領會和靈活運用,提高學習能力。如設計讀寫結合的訓練,促進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提高寫的能力,也落實小學語文大綱中“讀寫結合”的要求。
如部編新教材的《秋天》的閱讀教學,教師應把握閱讀教學的重心在于 “讀”,“讀”,教師應注重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先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和生詞,借助于拼音自主讀通讀順。在學生充分先學的基礎上,教師設計問題:課文中寫了秋天的哪些變化?培養學生理解課文、感悟課文的能力。
閱讀教學,不應是簡單的“讀”,而應注重活動的多樣化,如開展說、寫為主的課堂訓練,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教師針對用詞準確和精妙的問題,而設計活動:思考“一片片”是什么意思?學生在理解“片片”是“很多”之意后,引導學生說出與“一片片”結構相同的詞語,這個活動的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語言能力。學生會想出 “一棵棵”“一排排”“一朵朵”“一個個”“一群群”“一堆堆”……引導學生仿照“葉子從樹上落下來”而說出幾個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也發展口語訓練。如雪花從天上飄下來;雨點從空中落下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書本從手中滑落下來……對于“一會兒……一會兒……”,鼓勵學生仿照課文中的例子,說出幾個這樣的句子。如天上的云朵,一會兒像小羊,一會兒像小魚,真有趣。夏天的天氣像娃娃的臉,一會兒晴,一會兒陰。放風箏時,風箏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小明一會兒讀書,一會兒寫作業,學習真認真……讀寫結合,也應逐漸從寫句子,過渡到寫段,如教學了《秋天》后,讓學生仿照這篇文章,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自己眼中的春天、夏天、秋天或者冬天。學生寫后,教師鼓勵學生說說春之活、夏之美、秋之豐、冬之寒,有效的拓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彰顯生活化,提高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是一門靈性、靈動的學科,也是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特點,結合教育部對小學語文提出的要求,聯系設計,循序漸進地輸送知識養料,但應改變學生是知識的容器的意識,在課堂上,應讓學生了解除課本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學習和課余生活。
如教學《學會查“無字詞典”》時,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了文章后,幫助學生理解了“無字詞典”是指“生活中的學問”,理解了學會查“無字詞典”是指要學會留意生活,學會觀察,用心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和豐富語言知識之后,教師給出更多的詞語,如清澈見底、草木蔥蘢、烈日當空、垂柳鳴蟬、滿頭大汗、心花怒放、喜出望外、眉開眼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經歷理解這些詞語的意義,并說出其本身的含義,再鼓勵學生說出更多的詞語,并用自己的方式結合生活經驗,說出其蘊含的意義。
再如,在閱讀課堂上,可以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文章,結合閱讀的文章,進行拓展性的訓練。如《觀潮》,鼓勵學生看到文題后,先想一想文章主要寫的什么內容,然后,停下閱讀的腳步,教師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讓生活與閱讀攜手。如你看到過潮水嗎?潮水是怎樣的?潮水和河水有什么不同?對于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促使學生走進生活,運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觀、所感,而理解要閱讀的文章,也帶著自己的問題和思考,到生活中驗證文本的真實性。
生活是知識的基礎,生活化教學是課改的需要,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基礎的教育教學理論,語文教學中,應運用生活,搭建起語文學習和運用的橋梁,加強課內外的聯系,豐富課外生活。
三、借助于問題和活動,豐富語文課堂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提升思維能力的基礎。語文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樣需要借助于問題,通過教師提出的具有啟發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問題,并給予科學方法的引導,促學生自主想象,積極思維,從而獲取主要信息,給出問題的答案。
如《秋天》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秋”的結構,引導學生分析這個漢字是左右結構——“禾”+“火”,從字形中想象和感悟這個漢字的意義。《秋天》的閱讀后,教師這樣引發學生動起來: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秋天有哪些新的認識?你可以拿起筆,畫出你心目中的秋天嗎?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動起來,也豐富了課堂,延伸了課堂。
語文課堂的拓展和延伸,也包括對教材相關內容的補充和拓展,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但是,這類問題的拓展和延伸,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可以巧妙設計問題和任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如《說勤奮》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于網絡資源,查閱《資治通鑒》,了解其主要內容以及作者的主要信息,鼓勵學生課外摘抄和熟記幾條關于“勤奮”的名言,搜集和閱讀關于勤奮用功苦讀的名人的故事……多元活動的開展,有效擴展和延伸了小學語文課堂,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內外也完美整合。
生活處處是語文,教師應不斷優化課堂模式,創新課堂教學,注重拓展和延伸,引導學生不僅學會課本知識,也重視課外知識的學習和擴展,養成良好的習慣,豐富視野,發展能力,提升綜合素養,為語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雅惠.淺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J].考試周刊,2018(62).
[2]馬艷茹.如何擴展和延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文信息,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