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牛郎織女,中學歷史教學,綜合課,核心素養
? 中圖分類號? G63 ? 文獻標識碼? B ?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21-0056-06
新課標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確定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個歷史學習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素養的養成需在學生親身學習的過程中內化而成。這需要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自主就是可選擇。但學生的個性差異很大,在關注與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就要求我們給予他們的學習以一定的空間,也就是自主選擇的權力。同時,學習是為了解決現在和將來的各種問題,教學必須圍繞著問題展開,這樣學生也有學習的興趣。而問題需具有綜合性,這要求我們的教學盡可能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提出綜合性的問題,運用綜合的知識和綜合的學習方式和手段。那么將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整合,通過綜合的問題來組織教學,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設計并實施了一節以“牛郎織女”為主題的歷史綜合課(這里的綜合課是指以調動歷史學科內、外知識,圍繞綜合性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課堂教學活動)。
(1)學生已經學過中國古代歷史,包括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專題,具備必要的知識準備,授課對象最好為高二文科班。
(2)為了保證課堂討論充分有效,授課時間長度最好保證在1.5個小時左右,選擇自習或聯排課。
(3)上課前對學生作簡要說明和要求,上課要積極思考、發言分享。對問題思考的答案,及時做簡潔記錄。
導入:
中國民間有四大傳說,大家知道是哪些嗎?(學生答: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牛郎織女)。天仙配的故事因為黃梅戲電影,家喻戶曉,其中的唱段《夫妻雙雙把家還》更是耳熟能詳。天仙配是牛郎織女嗎?說實話,我開始也弄不清楚,在上這個課之前,我專門認真核對了一下,才發現,原來他們并不是一回事。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導入,其實是源于我自己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總感覺那個董永就是牛郎。后來經過反復查詢,才基本弄明白,他們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故事。這說明我們在使用教學材料時,必須認真核實,要盡可能選擇那些準確的素材。把這個事實說出來也是想告訴孩子們,做事做學問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所誤導。
多媒體展示文字材料:
天仙配是來自唐代傳奇小說《槐蔭記》中的一段美麗故事。傳說董永“少家貧,性至孝,父死無錢葬埋,于是賣身為奴。葬父后到買家去做工,途中碰到下凡游玩的王母第七女,仙女看其老實,慕其孝,遂愛之。婚后3個月,仙女被天帝追回,臨別時留下一帛,上寫道:明年某月某日,到槐蔭樹下取子。第二年,董永如期而至,見一襁褓小兒,即抱回家撫養,此子即是董仲舒。”
這一傳說后被擴充修改,就是著名的《天仙配》,又稱《槐蔭記》。①
而牛郎織女是另一個故事,且淵源更久。
《詩經·小雅·大東》片段:“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②
大家看到牽牛與織女同時出現。
漢《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③
情節動人。
(南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有故事:“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纴。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④(南北朝時期任昉的《述異記》里也有這么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云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⑤)
故事愈加豐滿。后世文人常將其作為抒情素材。
(唐)杜牧《秋夕(七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⑥
(宋)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⑦
設計意圖:展示這些材料,將歷史課堂的知識領域大大擴展,旨在調動不同興趣偏向的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投入學習,也是為了下面的問題探究活動做鋪墊。
故事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傳誦,逐漸演變成以下的版本:
相傳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由此違反天條律令。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令織女不停地織云錦以作懲罰。話說牽牛被貶之后,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嫂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而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思慕人間生活而下凡的天仙織女,織女得知牛郎就是牽牛。他們男耕女織,相親相愛,過上了美滿幸福的夫妻生活,還生下了一兒一女。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庭,將恩愛夫妻拆散。牛郎按照老牛的吩咐,穿上用老牛的皮做成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⑧
這一部分內容由老師深情講述,進一步為教學做情緒情感和知識方面的鋪墊,進一步創設問題情景
設計意圖:選擇“牛郎織女”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話題是因為,這個故事作為中國四大傳說,知道的人很多,容易引起共鳴,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中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素材、歷史問題,利于教學。它能把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綜合起來,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我們只是在利用故事情景,不是專門研究故事,所以,需要對這個故事加以限定,這節課我將前面的故事作為課堂探討的起點素材。
課程資源有多種形式,有教材中相對權威的史學知識,也可以是影視作品中的各種故事情節。我們雖然知道,文學作品、文藝作品是藝術加工的產物,想象是其特點,但是,我們只要讓學生明白,這與嚴肅的史學材料有差別,就可以。我們的課堂主要在于運用各種歷史史料、仿真史料、歷史問題和仿真問題,讓學生模擬歷史學習歷史研究,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意識、歷史學習方法等,重點不在具體的歷史知識,而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利用傳說和文藝作品教歷史學歷史,到最后,若能讓學生運用嚴肅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對不嚴肅的文藝作品進行歷史的鑒別、評價、批判,這本身就是一大成果,我們上歷史課不就是有這樣一種期盼嗎,因此,不用擔心歷史課堂上,運用了這個非歷史的素材——課堂問題情景。
下面請大家試著將剛才的故事進行概括,然后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講給大家。(選擇一個學生講述)
現在我們把上面有關牛郎織女故事中的要點澄清一下:主人公,牛郎與織女,還有兄嫂,王母娘娘,還有牛。事件,織女愛上牛郎,給他生了兩個娃娃,一男一女。他們的愛情遇到了阻力和挫折,最后被迫分離,踏著牛皮鞋追到天上,但王母娘娘用金簪劃出的一道天河,將他們隔開,是為牛郎星和織女星,他們只能每年七月初七日,利用鵲橋相見一次。以后,人們叫相親的場面、這樣的會面叫做鵲橋會。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進一步渲染,是想將故事——這個問題情景進一步與學習的主體學生建立聯系,激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最好讓學生看著材料回答,這樣更利于引導他們關注敘述、概括兩項習慣和能力的養成。能把復雜的信息,圍繞一個中心或主題,按照要求進行簡單概括,并且表達出來,給大家說明白,其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于材料形成歷史敘述,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也是高層次的能力。怎么敘述才能反映出學生理解材料、加工材料、理解問題要求的能力?考綱中,第一項要求就是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就說的是這一點。要對材料信息進行概括,那首先概括什么?要給大家講故事,必須交代清哪些問題?歷史敘述的基本要求、基本要素是什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歷史敘述應該包括的基本信息有: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結果,還可以有或明或暗的緣由(起因、結果)以及或明或暗的價值判斷(愛憎是非)。具體的歷史事實,按照人的主觀認識進行取舍、排序,就是歷史敘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描述和對相同的事實的敘述,都不同,都會體現出不同的邏輯性。學生通過聽同學的敘述,和自己在心中進行的敘述進行比較,就能感受到(歷史)敘述的差異,從而理解歷史敘述的特點。他們會用自己對敘述的基本要求對同學的敘述進行評斷,最后參照大家的意見,對自己的敘述習慣(包括要點、取舍、邏輯、表述語言等)進行矯正,從而有利于這個歷史敘述能力的提高。
從教育的角度講,學生的表述,尤其是不完整的表述,會引起大家更多的詰難、思考,這種課堂生成的教育資源,更接近學生的學習實際,因為他更清楚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問題。利用這種資源,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
剛才回答問題的這位同學,在敘述中沒有說清的時間和地點兩項,恰恰成了我們課堂學習活動深入的契機。
以下進入師生共同探究、討論環節。
(一)問題初探
學術問題:故事的地點?時間?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將這節歷史課真正拉回正題。時空是歷史發生的基本條件,也是歷史學習、歷史知識中必須掌握的基本內容,更是歷史思維、歷史素養之必備。故事中,時間和地點兩個要素都很模糊。時間上,只能說是中國古代,這個時間限定不太準確。地點只能說是農村,哪兒的農村?沒說明,我們其實也沒辦法說明。我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古代史相關知識,探討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在分析辨析概括等基礎上,形成假設,形成結論,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歷史研究過程,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實證意識、解釋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學習情景。
牛郎織女是什么時代的人?哪個地方的人?因為他們本身不是兩個確實的具體的人,而是眾多農民的化身,是文學藝術加工的產物,考古文獻等并沒有確切記載。那怎么辦?我們可以以故事中提供的素材作為學生研究的“史料”,正如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習本身是一個仿真學習的過程,我們的重點在研究的過程而非結果,在能力養成而非確定的歷史知識。
引導學生調動所學知識:古代農業發展中作物的種植(區域、種類、方式,植物、動物,服裝、耕作方式、經營方式等)。
讓我們將問題細化并聯想有助問題思考的背景知識。
(1)牛郎的身份?他的土地是自己的嗎?(結合古代土地制度發展部分)
(2)牛郎種植什么?若是棉花,那說明他是啥時代的人?(棉花在中國的推廣情況)
(3)織女用什么來紡布?織的布賣到了哪里?(古代紡織業發展情況、商業發展情況)
(4)他們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自然經濟嗎?理由是什么?(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相關情況)
(5)影響他們生活的因素有什么?說明了什么?(農民的負擔,古代的租賦制度)
故事中,很少有左鄰右舍,這是怎回事(自然經濟、封閉、分散等特點)?那么牛郎織女的故鄉在哪里呢?我從互聯網上查詢,發現許多地方說自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有四川的、安徽的、福建的……其中被授予“中國牛郎織女之鄉”或“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稱號的就有山西和順、河南魯山、湖北鄖西縣、江蘇太倉、山東沂源等,他們都振振有詞,說證據確鑿。你怎看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農耕的范圍廣、文化的傳播和融合,經濟重心的南移等)
(二)問題再探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版本,漢代的故事說:牛郎的孝心感動了上蒼,就派織女下凡幫他;宋代版本說,牛郎是個書生,織女思凡間,下來就看上他了。①這種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請大家結合所學知識想一想,然后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材料反映了社會觀念的變遷,思考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結合古代思想文化相關知識。在漢代,人們普遍相信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而且受尊儒的影響,國家提倡孝道,以孝治天下。從制度上講,通過察舉舉士,察舉講求孝廉,關注人的品行。在這種文化氛圍下,牛郎織女的故事,才會有因為牛郎孝親感動老天爺,派天仙女下凡助他(實質上是對其義行,對其作為一個道德楷模的獎勵、肯定);而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官地位提高,科舉取士制度日益成熟完善,規模也越來越大。民辦書院遍及南北,文化教育和平民百姓的關系日益密切,因而,牛郎換成了讀書人,這成為織女傾心于他的一個重要原因。過去人們向往天堂,那里不愁吃穿、逍遙自在,許多人忙著成仙得道。到了宋代,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尤其是城市,不再只是政治軍事中心,而成為經濟文化中心,以前的坊市制度瓦解,街市興起,高樓拔地而起,人口蜂擁而入,娛樂花樣百出,燈紅酒綠,繁花似錦,城市的經濟文化功能加強,更是四方交流的中心,市民階層順勢而生而起。工商業發展,增強了百姓致富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社會觀念迅速世俗化,只要富有,過去皇帝、神仙般的日子,百姓也能享受到。反觀天堂神仙,依然受清規戒律束縛,孤寂清冷。透過云端,俯視人間,男歡女愛,羨煞了他們,惹得織女思凡,為了過幾天人間幸福生活,甚至不惜冒犯天條。這種觀念,反映出宋代社會觀念的巨大變化,反映出商品經濟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當學生能這樣結合所學,對“變化”這一歷史現象進行歷史分析時,就特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說明歷史現象、解釋歷史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比,學生意識到,進行歷史分析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知道不同時代的特征、特點。漢和宋就有明顯的不同。那么我可以這樣再設置一個問題:西周時,會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嗎?想象一下,唐朝的版本應該是怎樣的?南北朝呢?試著簡單描述一下。這樣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將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階段特征,有意識地概括整理,形成更為完善的知識結構。
(三)問題拓展
【文學問題】1.牛郎織女的故事在贊美什么?感嘆什么?主要想表達什么?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誰創作的?怎樣傳下來的?為什么人們千百年來津津樂道?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超出歷史學科范圍,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有助于他們變換角度,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對故事問題進行解讀,多個問題進行分析,自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探究能力,并且為更多的學生深度參與教學活動提供條件。
【社會問題】1.織女為什么就看上了牛郎?他們愛情的基礎是什么?男耕女織的生活美嗎?
設計意圖:這就是如何評價和認識小農經濟,自然經濟。其實那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自給自足不是豐衣足食,并不值得大家羨慕。至于兩人的生活,也許有愜意的地方,但也要知道貧賤夫妻百事哀,缺乏物質基礎的婚姻關系在維持順利保證幸福上或許不會一帆風順。
2.人們欣賞文學,會看到其中的許多隱喻,在這個故事中,你覺得王母娘娘代表什么?
設計意圖:專制王權、專制家長,反映了古代社會在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又一側面。
3.若在現實中,織女是怎樣一個女孩?是高干子女或富二代嗎?
設計意圖:這更多的是一個觀念問題,涉及禮教、婚姻、社會交往、社會誠信等問題。這些問題,學生不一定能回答,可能更適合成年人,列出來,但不討論,只是讓學生知道,還有許多角度可以設問,可以發現問題。
【科學問題】1.牛郎是怎么追上織女的?靠牛皮真的能飛嗎?
設計意圖:文學的想象其實也是有價值的,現如今,人類不是可以步入太空,向更遠更深的宇宙前進嗎。不要束縛學生的想象力,其實,歷史學習很需要想象力,在過去那個年代,我們只能用農民熟悉的牛皮作為火箭,說明思想很受時代、很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存在決定意識,這符合唯物史觀。
2.銀河,就是天河,到底有多寬?真是王母娘娘劃出來的?當然不是,可人們把銀河看做河,又說明什么呢?一種直觀的想象?先有牛郎星織女星還是先有的故事?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可能涉及天文史、文學史等眾多學科,有興趣的可以查查,想想。
3.喜鵲能飛上銀河嗎?
設計意圖:不能,它飛不了那么高,但人類的思想可以飛那么高,喜鵲就是一種鳥,但我們賦予了它美好的期望和象征,人和動物,人和自然是那么的和諧、心靈相同。
4.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被現代人稱作中國的情人節,是因為牛郎織女嗎?過去老人們說,這天,因為鵲橋會,他們淚紛紛,所以一定有雨?一般真是這樣,這又是為什么?(地理學科可以解答)
大家還有什么問題?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思考?對我所列的問題,你還有問題要問嗎?
設計意圖: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在教學上,可以有許多創新,歷史課不能太零碎,要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就要創設更為逼真的歷史研究情景,圍繞問題,有鮮活的學習情景,用探究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需要將課時集中,教師沒有必要把教材上所有的東西講述一遍。可以確定幾個話題、大問題。利用教材上的資料去學習。所以在教學的內容上、課堂的組織方式上都有創新余地。像牛郎織女這樣的能作為課程資源的素材還很多。
這節課給了我許多啟發:高中歷史綜合課可以有多種上法。比如:以教材知識為依托,將必修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合,使之問題化。如:可以用“話說晉祠”整合必修一第1單元中國古代政治中有關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知識和問題,用“朱元璋殺功臣”來整合有關古代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也可以在現有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下,不改變教學活動大的思路,選擇在學生學習完必修課程中,有關中國古代史的所有內容后,在大約高二年級,開始進行專題歷史整合復習時,利用這種綜合課堂教學形式,突出知識的綜合運用,推進學科素養養成。再比如:新思路課。學校根據國家課程計劃,按學段,將各學科課時集中,整體重新進行規劃,總課時不變,但將學科課時集中使用。比如,歷史學科學年總課時是72學時,可以將某個班級的歷史課安排在某一學段集中使用,每周安排兩節大課(每節課兩課時,連排),一學期18個教學周,共72課時。將三本書同時使用,教師以小專題的形式,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這樣,可以克服目前教學碎片化,課堂教學中思維不能展開,問題不能深入,學生活動不充分,學科素養養成得不到保障的缺點。教師也可以適當擺脫教材的束縛,讓歷史學科的教學更具歷史味,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安排,更符合中學教學的實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素養與能力。但需要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進行大的改革。還可以組織跨界綜合課。課堂可以和語文老師一起組織,上成文化課。將綜合的知識與能力,通過綜合的教學整體推進,整體完成。這個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和知識本身的特點。
教無定法。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創新教學形式,是提升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重要途徑。“牛郎織女”能否進入中學歷史教學課堂,是否有助于改進教學?讓我們一同繼續探討。
【作者簡介】臧澤峰, 中學特級教師,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