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
【摘 要】本文分析百色靖西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狀,針對職業學校勞動力轉移培訓中存在的思想認識不足、時間和資金制約、職業教育培訓資源不足等制約因素,提出加強宣傳,提高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培訓氛圍;在農民工培訓中發展民族文化和傳承民族工藝;開展“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等措施,探索職業學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培養模式。
【關鍵詞】職業學校 勞動力轉移培訓 培養模式 現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13-02
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就業,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決策。本文分析目前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探索培訓模式,使勞動力轉移培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靖西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現狀分析
靖西市人口 67 萬人,農村勞動力有 38 萬人,勞動力輸出 18.5 萬人,目前正處在加快城鎮化進程階段,面臨著一些農民要往城市中轉移,而且發達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需求量越來越大的問題。由此必然會成為事關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全局的戰略問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雖然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農民涌入城市,但是如何使他們順利地從農業勞動轉非農業勞動順利轉移出來,提高技能的培訓質量和就業質量是勞動力轉移的前提和保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及企業對人才需求的需要,廣大農民意識到要在城市中立足擁有較滿意的工作崗位,沒有過硬的技術技能是無法實現的,因此他們渴望能夠系統地接受技術培訓,掌握一技之長來幫助自己實現城市夢的愿望。
靖西市農村勞動力培訓的現狀具體如下:
第一,農業技術技能培訓。由市相關部門如市扶貧辦、水果辦、農業局委托有資質的培訓學?;蜣r業技術專家,圍繞農業產業(如水果種植、烤煙生產、種桑養蠶、中醫藥的種植)開展為期 5-7 天的委托式培訓,這種培訓方式使農民由原來以種糧為主的勞動轉為就地轉產,很有成效。
第二,農民工的普通就業培訓。培訓對象為年滿 18-45 周歲,身體健康,自愿到發達地區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由縣人力資源部門委托有關培訓學校開展為期3-5天的培訓。主要是面對就業中遇到的日常問題,打工過程中的法律意識、維權意識的培訓,由于培訓時短,受訓人員基本上沒有學到專業技能,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
第三,職業技能培訓。對于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由縣人力資源部門委托培訓學校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培訓,培訓結束后進行職業技能鑒定,這種培訓方式能使農民工掌握一門技術,對于轉移就業、找到相對穩定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制約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因素
(一)思想認識不足。大多數農民工初中畢業后就不再接受高中(中職)階段教育,因此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從而影響其對科學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一些應試教育的理念仍然在農民工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由于現行不完善的相關制度制約,許多農民工產生“匆匆過客”的心理,使他們無法在城市中安居樂業,沒有足夠思想準備適應城市務工和生活,從而影響農民培訓的積極性。
(二)時間、資金制約因素。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靖西市農村勞動力有 80% 沒有參加任何培訓,進城務工前的培訓比例很少,而且進城后大多數人每天的工作時間在 9-10 小時,無法保證培訓所需的時間。有的農民工務工前想參加培訓,但到市里參加培訓會產生一些費用增加個人的負擔,他們不愿意在職業技術培訓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金。
(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不足,各種培訓機構師力量不足。從現在的情況調查來看,勞動力轉移培訓以市職業技術學校為主、社會辦學的培訓學校為輔,這些學校一般只能在縣城舉辦培訓班,很少下到鄉鎮培訓。培訓資源與培訓需求凸顯矛盾,而且各培訓學校的行政關系和業務關系又分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有各自為政的現象,雖然上級要求加大培訓力度,可在工作的組織、協調方面難度還是不小的,還沒有形成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我們整合教育資源,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三、探索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培養模式
(一)加強宣傳,提高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培訓氛圍。在農民工培訓方面,職能部門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的范圍,通過各種媒體如電視、網絡及廣告媒體等面向農村進行招生宣傳。并利用農民工培訓的成功人士的典型范例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讓農民進行充分地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重大意義和產生的效果。2012 年靖西市職業技術學校對農民工開展電工專業培訓,并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培訓結束后有80%的學員被多家企業錄用為電工,其工資高于其他流水線作業的員工,春節回家探親時,從他們的言行中間接地宣傳了農民工培訓的效果,從而激發農村勞動力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由原來的被動培訓變為主動要求培訓。
(二)在農民工培訓中發展民族文化和傳承民族工藝。靖西繡球是壯族民間文化的縮影,是廣西壯族地區古老而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其貴在享有文化的原創性,民間習俗的依存性,手工技藝及文化載體的獨特性、趣味性、實用性與觀賞性,以及手工技藝及產品的傳承性和民族性等獨特之處。隨著靖西旅游業的發展,原為壯族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現已是靖西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之一。靖西繡球由于其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艷,深受區內外游客的歡迎,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學校在開展農民工培訓的過程中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些民間工藝,廣泛地進行宣傳,營造傳統技藝發展良好的氛圍。組織當地中青年婦女參加農民繡球制作培訓班,并建立民間藝人檔案,聘請民間技藝能人到培訓班授課,使這些技藝能人在傳承和發展民間技藝中起著“傳、幫、帶”的作用。以舊州這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為基礎,輻射周邊鄉鎮,使農民通過掌握繡球制作的技能和當地旅游的發展達到致富的目的。
(三)開展“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在開展的各類培訓中,學員反映,雖然培訓是免學費的,可是離開家到城里來培訓也增加不少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耽誤了農活。經過調研,為此學校開展“送教下鄉”的教學活動,“送教下鄉”是開展培訓工作的重大舉措,是把職業學校優質培訓資源送到農村,讓農民不必離開家鄉也能接受技能培訓,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和方便農民的原則,把培訓的教學點開設在村部,白天他們在家干農活,晚上到村部參加培訓,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精心組織教學,配備教學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到鄉下教學點授課,確保培訓效果。為提高培訓質量,組織專業課教師結合企業、社會的需求,編印符合工作實際、農民工易于掌握的培訓的教材,增強培訓的實用性、有效性,切實提高了教學效果。“送教下鄉”的培訓模式使農民得到實惠,減輕他們的負擔,又不影響他們的農業生產,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自 2012 年在安寧鄉開展“送教下鄉”培訓獲得成功后,學校陸續在吞盤鄉、壬莊鄉、新靖鎮等鄉鎮及企業開展“送教下鄉”培訓活動。每次農民報告參加培訓的熱情很高?!八徒滔锣l”產生的效應:一是提高了農民素質,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促進農民進城再就業;二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職能得到充分體現;三是“送教下鄉”的開展也是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實現了政府得民心、農民得實惠、職校求生存、三方共贏。
職業學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模式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和積極響應。這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為社會提供具有一定技術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質量和社會效益,對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產生積極影響,是職業教育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孫康華.關于加強農民工培訓問題的思考和對策[N].工作日報,2007-03-21
[2]張繼明.我國農民工培訓問題與改革探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
[3]譚永生.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理論性定位及實現路行[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0)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