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兵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的手、口、眼、耳等多感官靈活并用,形成對幾何圖形的多角度認識,促進了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從定內容、設置矛盾、引導探究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了,旨在利用動手操作,深化學生的數學空間意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空間意識
動手操作教學法不是讓學生進行機械化的模仿套出現有結論,而是在老師設定的問題情節中,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實踐、發現其中的數學規律,總結數學知識,提高空間思維能力的方法。以下就是筆者運用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空間意識的實例。
一、定內容,設置矛盾,引導探究
運用動手操作教學法時教師首先應選好合適的教學內容,不能生搬硬套地為了“動手操作”而“動手操作”,其次教師還需做好課堂引導,預設探究問題,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及時發問推動探究進程。
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對幾何圖形形成更直觀的認識,整體把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因此,我在幾何圖形教學中常常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總結圖形特性。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時,課前我給學生每人發了4 cm的木棒一根,5 cm的3根,3 cm和15 cm的各一根。課上我拿出15 cm的木棒說:“請大家用手中15 cm的木棒和其他任意兩根搭三角形。”動手操作一會兒之后,學生苦惱地說:“老師,我們辦不到15 cm的木棒太長了,其他任何兩根和它圍起來總是有空隙?!蔽医又龑麄冋f:“我們放棄它,你們用其他的木棒試試。”不一會兒學生分別拼出等邊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我接著誘導說:“經過一番操作之后,誰能告訴我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一同學舉手說:“我發現只有15 cm的木棒不能與其他的木棒組成三角形,然后我又看了看我組建好的三角形,我發現其中兩個邊之和都是大于第三邊的?!弊詈笤趯W生你一言我一語中,三角形的特征全被大家總結出來了。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雙手一步步構建出幾何圖形,體會邊與邊、角與角的位置關系,并且在遇到問題時用心觀察與思考,最終發現圖形的構成要點。整個過程使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空間觀念,更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想過程,聯系公式,發現本質
剛剛開始接觸幾何圖形的小學生在空間構想能力方面表現不足,我常??吹綄W生通過死記硬背來記憶公式,然而在運用時又常對不同圖形的公式產生混淆,因此,我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其發現公式的形成過程,從根本上理解公式。
如在學習“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將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卡片和尺子發放給學生。我事先講解說明:“所謂圖形的周長就是指圍成圖形的邊長總和?!睘榱舜_定學生理解了周長的含義我提問說:“現在我們要測量正方形的周長,大家覺得應該如何做呢?”學生回答說:“正方形有四條邊,我們分別測量四條邊的長度,再相加即可?!蔽尹c頭表示肯定:“那接下來同學們自己去實際測量一下吧。”學生依次測量每條邊的長度并做好記錄,最后相加得出邊長之和。經過反復測量學生很快發現正方形的四邊長度相等,所以只需測量一條邊然后乘以4即可,得出周長公式C=4×邊長。于是我繼續說:“大家解決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有沒有信心挑戰一下測量長方形的周長?”學生興高采烈地拿起尺子測量起課本、書桌等長方形的邊長。通過測量記錄的數據,學生發現總有兩個數據大小相等,再對應到圖形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于是為了省時省力,他們只測量兩個臨邊之和再乘2即展現了長方形的周長公式C=2×(a+b)的形成過程。
運用實際的操作引導學生再現公式的導出過程,這不僅讓學生從被動知識接收者的角色轉變為知識的探究者、發現者、總結歸納者,還促使其體驗發現知識本質的樂趣,同時提升學生對圖形的空間認識,更加深了其對知識的理解。
三、說感受,拓展延伸,學會反思
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僅是實踐的過程,更是學生嘗試、想象、推導的過程,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動手操作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感受,從而促使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引發共鳴。
例如在學習最后的幾何圖形——梯形時,為了加強學生理解各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我事先讓學生準備好矩形、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和剪刀,在初步介紹了梯形的特征之后,我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針對問題進行操作。問題一“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裁剪成梯形?”學生裁出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一般梯形等多種梯形,我讓學生說明這樣處理的原因,小組代表回答說:“我們奉行的原則就是保證一組對邊平行,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平行,所以我們只對其中一組對邊操作使其不平行即可?!眴栴}二“如何只用一刀將矩形裁成等腰梯形呢?”學生一下子犯了難,各小組展開了激烈討論。一個學生嘀咕到剪兩刀我就可以輕易裁出等腰三角形了,說著便操作起來。同組的另一位學生貌似受到啟發,將矩形對折對齊一刀剪下去,展開紙片后成了等腰梯形。同組學生歡呼雀躍,推選他為代表進行操作闡述:“等腰梯形重點是使兩腰相等,將矩形對折剪下去得到的腰一定是等長的,另外兩邊保持平行就好了?!?/p>
小組合作操作,使學生在觀察與模仿中相互啟發,形成頭腦風暴,激發創新思維。不僅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還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實現互相學習,再通過自己實際動手演練,最終形成對圖形的整體認識。
動手操作讓學生的手、口、眼、耳等多感官實現協同作戰,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多方位的刺激,形成對幾何圖形的多角度認識,促進了學生空間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梁麗英.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 新課程導學,2016(21):55.
[2]劉沛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23):145-146.
[3]苗凱.談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動手操作[J]. 考試周刊,2015(75):72-73.
編輯 馮志強